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朝中期的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导者,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三岁而孤,养于长兄韩会处。十二岁时兄长也病故了,随寡嫂郑氏及侄子韩老成(十二郎)辗转到宣城过活。虽然生活清苦,但是长嫂从不允许韩愈荒废学业。十九岁时,韩愈远赴长安赶考,但是最终落榜了,此后接二连三科考失利。第四次他终于考中了进士,但是唐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考中进士还不能做官,要再次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才行。结果他第一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落榜了,正当他失意之时,又迎来丧亲之痛,他如母的长嫂也去世了,韩愈毅然回乡守孝5个月。
贞元十年和贞元十一年,韩愈回长安第二次和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但是均以失败告终。于是韩愈心里很不爽,他对这项考试制度发起了质疑,曾经三次上书宰相。人家宰相是国家高级领导,哪里会理会你这个初出茅庐的家伙呢?因此韩愈终于负气离开长安,放弃了博学鸿词科考试。
为了生计,他两次成为地方节度使的幕僚,但他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郁郁寡欢的韩愈写下了名篇《马说》,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到了贞元十七年,他再次回到长安,第四次参加了吏部的考试,这才通过了铨选(看来四是韩愈的幸运数字)。要知道,韩愈只活了57岁,21岁开始科考,35岁才上岸。 唐贞元十八年,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写下千古名篇《师说》,留下很多超越时代的见解。
一年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那年关中遭遇了一场大旱,他看到了关中灾民的流离失所的惨状,但是当时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百姓安居乐业。韩愈愤怒之下上疏《论天旱人饥状》,为民请命,结果反而遭到李实等人的陷害,被贬为远离朝堂的阳山县令(广东)。初入仕途的他就遭遇了官场的打击。韩愈任阳山县令虽然只有一年零两个月,却对阳山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把中原文化带到阳山,教民以诗书礼仪,移风易俗,促进了当地社会的文明开化;二是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阳山,改变了当地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此期间,韩愈写下了又一杰作《原道》,它是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同一年,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侄子韩十二朗去世,他悲痛万分,写下古今三大祭文之首的《祭十二郎文》。
后来韩愈又几经沉浮,回想自己满腹才华,一心为国,却又屡遭贬谪,遂创作了《进学解》来自喻,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元和八年,因为宰相裴度同情韩愈的遭遇并欣赏他的才学,让韩愈修撰《顺宗实录》。元和十二年,49岁的韩愈随宰相裴度出征淮西,韩愈在此次平叛中出谋划策,休书一封令镇州王承宗举旗投降,献上了德、棣二州,韩愈的名字也一时之间响彻长安。但是好景不长,很快韩愈又陷入一场时代风波之中。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要到法门寺去迎奉佛骨,长安城一下掀起了一股信佛狂潮。这一年韩愈52岁,他不顾生死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皇帝供奉佛骨,这个行为让唐宪宗龙颜大怒,他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在宰相裴度等大臣的极力劝谏下,韩愈被免去了死刑,被贬到离长安7600里远的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环境恶劣,被贬谪到那边的人很少生还。当他走到蓝田关的时候他的侄孙(十二郎的儿子)韩湘冒着风雪赶来送他,激动之余他写下了感人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五年,韩愈抵达潮州,在潮州韩愈驱鳄除害,奖励农桑,兴修水利,释放奴婢,延师兴学。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潮州。
长庆元年(821年)韩愈转任兵部侍郎,此时镇州兵变,韩愈临危受命,奔赴前线,这个饱经风霜的瘦弱文官既然决然地踏上了平叛之旅。当时的皇帝唐穆宗害怕韩愈遇到不测,命令其不急入境。千百年来有气节的人怎会畏死,韩愈只身前往镇州,深入敌军帐中,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场兵变被雪融消解。
长庆三年,56岁的韩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因不肯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曾是李绅的贵人和伯乐,由此可见李绅的人品),韩愈最终被免去京兆尹,授职吏部侍郎。这一年,韩愈写下脍炙人口的《早春呈水部长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 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在家中病逝,享年57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