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交流会日程安排
第一节课例《面积》
学习作业:生活中两个物体的两个面比较大小
小组汇报:
1组:比较茶几面和餐桌面的大小
方法展示:法️1摆凳子→因为麻烦优化成法2摆书本→再次优化为法3用尺子测量(方法的变化其实也呈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
穿插数学文化内容:面积的由来——古代尼罗河流域土地的大小(略生硬)
2组:比较不同奶盒表面面积大小
方法展示:把奶盒表面剪下来,通过折的方式直观比较大小
3组:比较不同形状的积木还有一个不规则物体
方法展示:才用格子纸,数格子,超过半格当作一整格,不足半格舍掉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联想到测量土地面积要用到测亩仪,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4组:比较金典奶盒与旺仔牛奶盒表面的大小
方法展示:
法1 将奶盒表面剪下粘毛线,然后比较毛线的长短,毛线长即面积大
法2 用相同的圆形贴纸摆一摆,摆的多说明面积大,但学生指出圆贴之间空隙太大,不实用,自我推翻
法3 用相同的正方形贴纸摆
法4 摆太麻烦用画正方形的方式,数正方形的个数,个数多的即面积大(本组也是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不断优化直至最简,此处学生出现小错误,在两个奶盒上画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导致结果不准确)
师适时引导要统一标准,回顾长度单位,引出面积单位,用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又找十三位同学站满一平米的报纸上,让学生对面积单位有最直观的认识。
教师再次插入数学文化——《诗经》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当堂检测→谈收获→课后作业:继续探究如何用算式计算面积
第二课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探究问题: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1组:
猜想1 平行四边形面积=斜边×斜边,学生通过拉伸平行四边形发现斜边长度不变时面积是变得,所以该猜想不成立
猜想2 平行四边形面积=高×高,通过格子纸推翻这个猜想
猜想3 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用20根完全相同的小棒摆成俩长方形、俩平行四边形,发现确实与底和高有关
2组:数格子方式,大于半个记为一整格,不足半格舍去
3组:剪拼法
通过剪拼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利用转化思想,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4组:折叠,将平行四边形往中间折,形成两个小长方形
5组:逆向思维,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分成俩三角形,将俩三角形重组拼成平行四边形
谈收获
第三节课例《角的度量》
研究课题:角1和角2大小比较
1组:选定两个角的边相同长度时,量取两条边的宽度,宽度大即角大
2组:
法1 摆三角尺,通过摆发现角1是一个直角➕一个锐角,角2是一个直角➖一个锐角,所以推出角1大于角2
法2 角1是4个小锐角,角2是2个小锐角,因此学生发现角1比角2大2个小锐角,也就是角1是角2的2倍
法3 角1有2个较大的锐角,角2有一个较大的锐角,所以发现角1是角2的2倍(学生不仅探究出角1和角2的大小比较,还探究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强)
3组:选择小锐角摆一摆,推出角1是角2的2倍
4组:方法类似于3组,通过摆一摆发现角1包含5个锐角,角2包含2个半锐角
教学度这个单位与量角器的使用
第四节课例《观察物体》
探究问题:思考能通过平面图形摆出立体几何
1组结论:确定一个面能摆出很多个组合图形
2组结论:确定2个面,能摆出很多种组合图形
4组结论:确定2个面有时只能摆出一种形状
5组结论:确定3个面只能摆出一种可能组合图形
6组结论:确定3个面有时也能摆出多种组合图形
→谈收获→老师总结升华:从一个面考虑不准确,从两个面考虑较准确,从三个面考虑接近真相,只有全面考虑才能准确。
讲座:
我的感悟:关于小课题研究要做到两个敢,老师敢放手,学生敢质疑。老师大胆放手退到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学生敢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碰撞,学生质疑学生解答,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李军主任说到学生讲不好正常,他们又没有教师资格证,哈哈哈,没毛病。
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老师要具有很强把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在提出研究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老师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向,然后根据初步的思路将他们分组,分成不同的小组继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倾听他们的思路并及时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在了解不同小组的研究思路后还要与这节课的内容穿插,小组展示时适时添加新知识,穿插数学文化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的魅力,也树立学习的榜样,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于我而言这种模式挺难,但行则将至。该课题研究已有16年,05年该课题开始研究的时候我还是五年级的小学生,转眼间我也成为了这种模式的学习者。用最近很喜欢的一个成语结尾吧,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