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正朔是一个文明的尊严象征,更代表着一个文明的智慧高度!中华文明是一个八千多年不间断传承的活文明,历法传承也从未中断过。
中华文明历法从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鼎立《天历》、创立八卦起,中华文明的先圣们,就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完善历法。
从神农炎帝的“连三历”,到轩辕黄帝的“天干地支六合四纪甲子历”,在实践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尤其是轩辕黄帝以北斗为坐标的天干地支历,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与生活。
伏羲氏的《天历》,是以东方苍龙星为坐标的五季十月历,大多数人不好识别。
从轩辕黄帝开始,就以北斗为尊的天干地支四纪甲子历的元启日和黄道元旦日为每岁岁首。夏商改制,周朝又恢复了黄帝古制。
夏朝时改冬至岁首为夏禹王生辰春之雨雪节气为夏朝岁首,
商朝时又改子汤王生辰腊之大寒为商朝岁首,
周朝时改回轩辕黄帝的天干地支和黄道节气的气首冬至为岁首。
到汉武帝刘彻时,因受西亚拜月文化及历法影响,汉朝降维天干地支而尊月,造作了非常杂乱的‘十九年七闰’的‘闰年’历法《太初历》,再附和上传统的黄道二十四节气历,变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阴历’。
《汉历》因为受西亚拜月文化的影响,是以月为尊的!故而,在任何的十九年里,一年不是二十四节气,而是一年二十三节气或二十五节气,一年也不是三百六十多天,而是一年三百五十多天或三百八十多天!
客观地说:《黄帝天干地支四纪甲子历》的天文智慧,在汉朝时被西亚的拜月文化弄地乱七八糟,被西亚拜月影响的《汉历》,至今任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在所有历法中,最没文化内涵的是‘数字历’《西历》。
《西历》只是一种计数的数字历,没有任何深刻的时辰文化,对中华文明文化的未来发展,没有任何的帮助和升华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点,在时机成熟时刻,一定要重新启用有深厚文化含义的华文明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