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道,苏轼被贬黄州后在东坡种田,苏辙为救兄长被贬江西高安,与商人讨价还价。
(不知道的可以阅读上一篇文章)
两人书信交流,颇为惬意,兄弟两亲密无间。
咳咳,那么鲁迅你怎么看呢?
曹操来说说你的想法。
鲁迅和曹操:。。。
01
公元1084年,苏轼再次被贬常州。
此时,苏轼一家老小几十口人,无处安置。
按理说,宋朝公务员薪资待遇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苏轼就是能凭本事月月光。
于是,书信一封给苏辙:老弟啊,哥哥快50岁啦,还没买房子。一家老小住不下啦,买房还差点钱,不多,借我三千贯就好。
此时苏辙也没买房,但是哥哥开口,哪能不借。
于是翻箱倒柜,凑齐三千贯。
其实苏辙一家人口更多,房子也是勉强住着。
直到60岁,这位曾官拜副相的老弟弟,将绝大部分藏书卖出,又掏出毕生积蓄才勉强买了房。
买房后,年迈的苏辙苦诉:“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又自嘲:“我老不自量”。
按理说,苏辙好歹做过副相,苏轼也就借了三千贯,怎么就那么穷了呢?
不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02
过了几年苏轼重新调往京都,与人政见不和,遭人诬陷,贬至岭南惠州。
苏辙无论何时,都站在苏轼身旁,与苏轼共同进退,于是上奏,自乞外放。
用苏辙的话来讲就是:哥哥去哪,我就去哪。
公元1094年,月光族苏轼到达惠州,无钱安顿家人,于是立刻修书一封:弟弟啊,哥哥没钱安顿家人,借我七千钱吧。
苏辙看了,心中十分焦急:岭南偏僻,多生瘴气,哥哥没钱怎么行,砸锅卖铁也要凑上。
有了苏辙七千钱资助,苏轼终于安顿好家人。
在任惠州时,苏轼心系百姓疾苦,欲修堤建桥。没有资金,于是又写信让苏辙动员捐钱。
苏辙当时被贬雷州,实在是拿不出来钱了。
但是身为大宋第一“扶兄魔”的他怎会放弃,于是灵机一动,往后院走去。
“夫人啊,咱们把皇上赏赐的金币捐出来吧,哥哥急着用钱”苏辙与其夫人商议。
苏轼难,苏辙难,苏辙夫人是相当的难。
夫人心里也真的是mmp了。
夫人无法,只得捐出:你们一个是真敢要,一个是真敢给呀。
扶兄狂魔苏辙:哥哥交代的任务,无论如何都要完成。
03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如今海南)。
前往儋州途径雷州时,苏轼恰好在离开前一天犯了痔疮,只能卧病在床。
苏辙看了心疼不已,于是坐在苏轼床头念了一整晚陶渊明的《止酒诗》。
苏辙耐心劝诫:“哥哥啊,以后可不能喝酒了,听诗把酒戒了吧”。
此后,两人一个在儋州,一个在雷州,时常书信交流。
苏轼担心苏辙不适应雷州气候,听闻弟弟有些瘦了,劝他吃肉:
《闻子由瘦 儋耳至难得肉食》
(苏辙,字子由)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
人言天下无正味,蝍蛆未遽贤麋鹿。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童仆。
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苏辙看了,担心哥哥是不是饿瘦了,于是回复:
《子瞻闻瘦以诗见寄次韵》
(苏轼,字子瞻)
多生习气未除肉,长夜安眠懒食粥。
屈伸久已效熊虎,倒挂渐拟同蝙蝠。
众笑忍饥长杜门,自恐莫年还入俗。
经旬辄瘦骇邻父,未信脑满添黄玉。
海夷旋觉似齐鲁,山蕨仍堪尝菽粟。
孤船会复见洲渚,小车未用安羊鹿。
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长须同一仆。
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同归期两黄鹄。
就这样两兄弟互相关心着对方,苏辙在雷州一年时间内作了27首诗,有25首都是写给苏轼的。
04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逝,葬于离故乡千里之外的河南陕县小峨眉山,死前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见到弟弟苏辙。
苏辙听闻噩耗,更是“号乎不闻,泣血至地”。
兄长客死异乡,苏辙伤心欲绝:“哥哥啊,你不是要与我一起回乡,一起对窗听雨吗?你不守信用啊。”
苏轼已逝,苏辙主动照料苏轼一家老小,自此退隐在家,不问政事。
苏轼之子苏过、苏迈生活艰难,苏辙虽贬职减薪,经济紧张,仍接侄子们一同居住。兄弟两房百余人口聚在一处,艰难度日。
公元1112年8月24日,苏辙病逝于颍昌,享年74岁。临终时叮嘱子孙,将自己的遗骨葬于苏轼身旁,后来两人一同葬在河南陕县小峨眉山。
就这样,两人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当初的约定,朝夕相伴共读书,对床夜雨听萧瑟。
对苏轼来说,苏辙是“四海只有一子由”。
而对苏辙来说,这一生便是“哥哥,你尽管潇洒的往前,我永远在你身后”。
兄弟二人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轼:马车上扶手的横木。
辙:马车轮子辗过的车轮印。
一个永远在前,一个殿后留痕。
最后提个问题:你知道苏轼拿金币修的是哪座堤吗?
作者介绍
我是墨刊刊,专注分享历史人物故事与美文故事。能点击下关注吗(比心❤),我们的口号是:勤耕不辍,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