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前班,我悠哉乐哉。孩子上一年级,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何?群里每天的通报目不暇接,内容千篇一律。无非就是没写完作业,迟到。时常图片配上文字,那几位孩子的家长也一并受到批评。那几位家长自然也唯唯诺诺,都曰,收到收到。 我也神经紧张,将群置顶,早起午睡早睡必再检查一遍,准确无误安然睡去。
某天又听说一位老师要求孩子没人都带一卷宽胶带,其用途也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些老师认为上课不听话的老师,老师让同学们互相贴上胶带。有一位家长很不满意,原因是孩子感冒咳嗽,粘胶带导致呼吸不畅,孩子难受万分。我想孩子没有咳嗽感冒这样的事情作为家长也可以理解了。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有一位孩子,中午回来号啕大哭,眼睛都肿了,可见其用情至深。他理解老师,他想不明白的是那些孩子为什么要乱讲话等等。他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话云云。好像是各有各的道理。以前听说愚忠愚孝的人就是那种人,老人做什么都愿意,只是为了让老人开心。还说人越老越像小孩,要像哄孩子一样哄。依据这样的逻辑,哄对孩子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突然想到,我小学时的一些见闻和经历。自然书背不下来,塑料尺子伺候,数学作业写不完棒子加身,更有一件事震慑全体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老师让一位偷了别人钱的五年级女生站在一排桌子上。我不知道这件事,对她是不是造成了伤害。只知道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她的孩子都五岁了,她远嫁了。
如果有个老师私下和那个女生一起把钱还回去,那一定会让她终生难忘的。我们太期待教育的效果,太期待立竿见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孩子的舞蹈班里,老师通过监控,找到了那个孩子,还穷追不舍地到学校找到班主任交涉解决事情解决了没有呢?我看到了孩子的父亲在群里,给老师说:请照顾一下孩子的情绪,多少钱,我给孩子还,她是无意的。如果每个遇事的人都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给孩子一次机会,等待他做好,那该多好呀。
三十年前,我们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对于家人的价值,没有意识到自我价值。老师是神一样的存在,对挨打我们丝毫不觉得有疑问。不会思考我们真正从这些挨打中获得了什么?回头看看,孩子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幼小的年纪被迫和母体分离,独自面对一切。他们需要的是您的手轻轻的抚摸,您一句亲切的关怀,您一句下次注意就好。
今年,我也是破天荒了写了人生中的两份检查。一次因为升旗迟到,一次因为上午下班打了上班的卡。工作十几年,因为爷爷去世请过假,其他时间认真上班。提前打了下午上班卡就被大会上点名通报还写检查。等到写检查的时候,自己觉得像一个被执行刑罚的人,头伸过去即可。内容依然是很深刻,私心太重,公心缺乏,没有大局意识,造成恶劣影响之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话。我也为自己的行为难过,至少在同事面前我得那样。我知道很多话我都是逢场作戏,并非发自内心的忏悔。那一个孩子,他没有我这么老练世故,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崩溃的。他没有这样的调节能力,他会怎样呢?
我们所受的已经不只是批评了吧。
批评与惩罚到底有怎样的界限?文学上批评是个不坏的词即指出优点和缺点。我们现在常用的是针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罪”“错”不分。譬如老师体罚学生、家长体罚子女、教官体罚学员、正妻殴打小三、超生迫其流产、交警扣没违章车辆、路政拦砸车以求超载罚款……这些都是把“错”当“罪”来罚了。我现在很理解中国的成语了“以儆效尤”,“杀一儆百”了。原本追求的就是辐射和震慑的作用。我倒是为粗暴的管理找到了历史的依据了。
普通的人不妨用温情教育让她措手不及。前几天看了一个案例:一个孩子请假回家四五天,老师给家长电话才知道孩子来学校两天了,孩子的解释是,甲沟炎很疼,没办法上课。那位老师说,你知道吗,你不在的这几天大家都很担心你,想知道你的脚好点没?或许有蹩脚的生硬的冷冰冰的说教,搬出来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的规章制度,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心服口不服。对一个家里因失火而耽误上课的老师,你或许只需要问他家里人没事吧,大物件保住没?我相信,他和她一定会有更深的惭愧。那个孩子将会更加努力学习,那个职员将会更加勤奋。因为您像家人一样关怀过他。未来的日子,他一定对您的智慧感激满满,这未尝不是好的教育。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建安五年,袁绍拥兵南下,发动了著名的官渡之战,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双方安营扎寨,相持了三个月不分胜负。在这样一个艰苦而漫长的相持阶段,曹操部下有一部分人面对强敌对前途失去信心,暗中向袁绍写信效忠,意图后路;但是在曹操的运筹帷幄下,袁绍终于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狼狈逃窜,将那些曹操门下部分人的效忠信件丢弃于废弃营房,被曹操手下人捡到。于是很多人纷纷上书要求严厉惩罚这些人,“把他们抓起来”,但曹操只是微微一笑,连那些投降书看都不看,下令通通烧掉,不予追究。
曹操为什么能够包容犯有一时错误的部下呢?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无论单位大小,家庭、社会、团体,一个主事者最重要的本领就是要善于与人相处,要会用人。替别人着想、有容人短处的胸怀。这样的人谋事就会一呼百应,水到渠成;否则就会变成孤家寡人。曹操正因为有包容心,所以他才能对立场不稳,暗中通敌的部下一律来一个“难得糊涂”,不搞清算,终于赢得了人心,后来那些人从此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为曹操效劳跟着他打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
批评对我们已经足够了,杀鸡就不许用牛刀了。搞教育的对孩子如是。对所有的人和事也适用。
我曾听到乌市八中的王小红老师讲她和丈夫等待昙花一现的事情。内心充满敬意,其实每个人都是我们心中的一朵花,用佛的心去待她,等她,不怕她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