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虽然不能完全摒弃“门当户对”的观念,但相对来说受到的约束比起古代要少很多。这里我们不讨论婚姻门第观念的对与错,而是穿越时空把时间拉回到唐代,看看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为何亲自下场,发布“禁婚令”,禁止当时顶流豪门士族“七姓十家”之间相互通婚。
唐代的士族等级划分
在宋代以前主流是豪族社会,世家大族十分讲究门第高低,这种现象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高峰有两个: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就是唐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山东”地区(崤山以东)的世族进行了排名,将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作为最高等级士族。
唐太宗即位后,不满长久以来的士族排名,下令重新修订《氏族志》。李世民曾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士族之间没有宿怨,只因他们世代衰微,如今无人做官,却还自称士大夫,婚嫁时,依此大量索取财物。他们中有的人才能平庸低劣,却还自夸高门,炫耀祖先,凭此富贵,不明白大家为何还如此看重他们?
贞观十二年(638年)高士廉将撰修完成的《氏族志》捧给李世民过目,因承袭南北朝以来的旧例,将李姓排为第二,唐太宗看后大怒,发回重修,最后“以皇族李氏为首,外戚(长孙)次之,崔卢李郑王等山东世家大族被列为第三等。
虽然李世民可以通过权力干预来重新排名,但民间自有一套高低排名,最高等级的士族即所谓的“五姓七望”。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分别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在这里介绍一下“郡望”,弄明白这个你就懂了划分标准了。“郡望”一词是个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一个家族世代居住的郡和家族姓氏结合起来,为众人所仰望,就是所谓的郡望了,这个郡就是家族的发祥地和世居地,根基所在。唐代始著郡望,真正将门第观念发挥到了极致。
郡望就是士族区别主从及尊卑的标准,比如说东晋时期有名的王谢两家,那必须是出身于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不是说姓谢或姓王就可以。唐柳芳《氏族论》说:“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这些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自视甚高,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
人人都想娶“五姓女”
“士庶之际,实自天隔”,自魏晋以来,门阀世家为了保持士族的"血统",为了巩固阶层的利益,严格实行"内婚制",也即"门第婚",不与庶族通婚。由于世家的继承极其稳定,各家之间通过联姻构筑的血缘关系使得这一阶层的联系密不可分。
世家是士族的权利到达了顶峰的表现,“五姓七望”在唐代则是站在了最顶尖上那群人。“五姓七望”耻于与外姓通婚,别说看不起一般人,就是皇帝、宰相想和他们联姻被拒绝也是常有的事。
唐高宗时,身居宰相之位的李义府,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就遭拒绝,因为此李非彼李,李义府出身瀛州,而非“五姓七家”中的李氏。
即使唐李都做了两百年皇帝后,世族在联姻上仍不妥协,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准备为太子求取荥阳郑氏的女儿,遭到拒绝。更气人的是,郑氏女宁嫁九品官,不嫁皇太子,与崔氏的一个九品小官结亲。得知消息的唐文宗大怒说道:“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然而这“天子之怒”也只能是无能的发泄罢了,并不能改变结果。
唐太宗将侄女和静公主下嫁给了河东薛氏的薛元超,即使娶到了皇室女,官至宰相的薛元超仍然以未能娶五姓女而抱憾终身,曾说:“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唐太宗时期的魏征、房玄龄、李绩等名臣也争相与山东士族通婚,李世民为儿子李治挑选的婚姻对象也是“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女。
唐高宗颁诏禁婚效果差
顶流的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很大影响力,他们掌握着权、钱、舆论,能量可想而知,成为了皇权的一大威胁。世家门阀引发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当他们成了所有矛盾的焦点时,被打击,就成为唯一的可能。
李唐皇室受整个时代背景影响,在面对“山东士族”时显示出不自信的一面,一方面为了巩固皇权打压这些士族,另一方面想要积极加入进去。
李唐皇帝称自己出身陇西李氏,但奈何本宗不认,被嫌弃是因为所谓血统不纯。李家是跟着北魏鲜卑打天下起家的,李渊的父亲李昞,就娶了鲜卑贵族独孤氏为妻。世家的圈子里,就认为他们家“胡化”嫌疑很重,觉得“此李非彼李”,在他们看来血统问题不容妥协。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巩固权力,选择了扶持庶族,打击士族门阀势力。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李治颁布诏书,以“谋行鸩毒”的罪名将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则天为后,这就是著名的“废王立武”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李治遭到了朝中士族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而求亲被拒的李义府坚定的支持李治,也算出了一口气。
为了从根儿上斩断世家之间的联系纽带,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颁布《禁婚诏》:“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度世)、卢浑(卢溥)、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
然而效果几何?不能说没有一点用,只能说几乎没什么用。
李治的这一纸禁婚令,反而变相地抬高了山东世家的身份,此后这些人皆称‘禁婚家’,益自贵。”人们的门第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禁婚令下,几大家族不在明面上举办婚礼,而是将新娘秘密送往夫家,名分可以不顾,但血统必须得纯,这份骨子里的优越感,必须坚持。
最后历史君说:
事情总会有解决的时候,南宋郑樵的《通志》中记载:“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禁婚令并不能打破世家门阀制度,解决的方法一是发展教育,通过重新制定人才选拔制度,打破阶层流动壁垒,二是使用武力。
世家豪族走向没落发生在晚唐,一方面是唐代科举制度的大力推行,庶族子弟可以晋身朝堂制约世族;另一个直接因素则是战乱引起的无差别的杀戮。从黄巢之乱开始,再经历五代乱世后,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世家豪族长久以来编织的严密的关系网被彻底打破。
到北宋时期,豪族社会转向了平民社会,郡的行政区划也被撤销。从两汉到五代,七百多年的士族门阀社会落下帷幕。回望历史,以史为鉴,启示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