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世界上让人觉得美好的事物很多,旅行、运动、恋爱、游戏,我自己最喜欢的事还是读书,空闲时间翻开一本喜欢的书,尤如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在时间的长河里畅游,在空间的宇宙里漫步,听大师或慷慨陈词、或温柔低语,令人陶醉。
周末,经过一夜长长充足的睡眠,神清气爽。窗外下着雨,我 像是一个突然得了一笔意外之财的暴发户,可以任意地享用挥霍时间。
点一支香茗,让袅袅的烟带出淡淡的香缭绕在房间;煮一壶红茶,小小的烛火让茶叶和水充分融合;最惬意的事还是看书。
尤其是现在,打开我的电子书库,目光在一本本书上滑过,让谁陪我度过这美好的初冬清晨?是深刻有趣的王尔德?还是厚重历史美学的余秋雨?是找个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是读小说还是通识?是看心理学方面的还是看文学方面的?
这么多的书扑面而来,古今中外,各个学科,恍如一叶孤舟置身于茫茫大海,欢喜中又有些迷茫,生而有涯,如何能拥有这书海?
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想到这里不觉释然,是的,谁能痴心枉想拥有一片海?伟大智慧如牛顿,也只觉得自己的发现不过是一块卵石或贝壳,不过是比寻常更为美丽而已,我的迷茫真是可笑了。
那就在海边玩耍吧,选出一本《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翻开书之前先想了想对《诗经》的印象,最开始的接触是语文书的课本上的《蒹葭》,稚嫩的心灵被蒹葭所营造出的美好所震撼,中国的文字怎么可以美成这个样子?然后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风、雅、颂、赋、比、兴知识点。
后来也曾读过完整的诗经,不少诗是迷人的,非常有节律,在重复往返中产生一种一咏三叹的丰富美感,只是仍有不少的古体字非常陌生,看起来费劲,更别说朗读了,对照现代文解释看,意思虽然清楚了,却又失去了诗的原味,所以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蒋勋一开始就说,《诗经》最早并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下来,称为“诗”。就像我们今天在某个渔港小镇听到的《补破网》之类的民间小调,当时没有谁把它看成一个不得了的文学经典。西汉时,人们认为“诗”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所以称之为“经”。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经”字。什么叫“经”?说白了,就是文化的正统、主流。用更粗浅的话讲,就是教科书。我希望《诗经》成为那些连字都不识,即被我们称为“文盲”的男男女女都能传唱的东西。“诗”原本就产生于这些人当中,也是从这些人的口中传唱开来的。
不得不说,惊艳到了我,用质朴简单的语言讲出本质的东西,一针见血的锋利,又有历史、地理、人文、生活的交织,带着自己的个性,价值观里的开阔和博大,知识体系里的丰饶和饱满马上铺陈开来,我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本好书,一个好的作者。
蒋勋对诗的解读,什么时候会写诗,诗在表达着什么,诗有什么作用?他说道,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状时,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释生命现象,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有哲学性,很有逻辑,但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诗化的解释。这是一种更为宽阔的解释,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也不要希望自己在读完一首诗后,能产生道德或者情感上的领悟。如果读完一首诗,一个人马上变得奋进起来,这就属于教化,诗肯定不是这样的,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
不得不多,这种解读诗的角度、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以前对诗的理解很混沌,大致感觉是一种讨巧的文体,很自由,也无须逻辑,主要是营造美感,是文字灵性属性的一种体现。现在对比作者的观点,差别在云泥之间,在体会着人和人的巨大差别的同时,又深深的为自己能读到这样洞见深刻真实,表达清晰清丽的文字而感到幸运。
这还只是个引子,开胃小菜,接下来,蒋勋从诗经里选了几首诗来解读,不得不说,解读得太美了,不仅是深度还原了诗中的场景,而且以这个场景为节点,伸出枝枝蔓蔓到情感的幽深之处,人之共性,同时代其他文明的区别、现代延续变化的文化形式,妙笔生花,金句频出。
他说,一首诗没有“情动于中”,就不是好诗,不管形式有多美。一份婚姻如果没有“情动于中”,形式再完美也是空洞的。究竟什么叫婚姻?是那张证书吗?还是大家称呼你某太太或者某先生?那些都只是形式而已。
一整个上午,我跟着蒋勋,在诗经里看到一个女子如何被人追求和打动,一个男子如何想念着心爱的女子,一个人如何在高粱田里突然感觉忧愁,一对夫妻如何恩爱对话,一个周朝如何从无到有。
他的写法是发散的,就是以 首诗为点,但是会牵扯出很多很多的线,他会在场景穿插进对人物的想像、情感的想像、《荷马史诗》、陈凯歌等一些人的电影、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台湾的民歌、巴黎的故事,和几千年前的故事混合在一起,像是一串珍珠项链,串起来是和谐的美,单独每一粒也很圆润美满。
他提出《诗经》是农业时代的静美和乡愁,他说,《诗经》里的人都不是英雄,没有“木马屠城”那种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大部分都是走过一块玉米地时心里那种哀伤,或者在河边想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却不知道如何去追求的惆怅,全是淡淡的东西,这就是农业社会的诗。农业社会里具有与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环,农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学。游牧民族的情感则比较强烈,内蒙古或新疆的民歌情感都比较热烈、泼辣。农业民族学会了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天生有一种长久的耐心,所以《诗经》是典型的农业美学产生的作品。
至此,对诗经的部分就结束了,一上午我犹如入了桃花源,只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国文学这棵大树经几千年的生长,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而由高人带领,于一枝细看,其美不可方物。
席慕蓉 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会长存。"
谢谢蒋勋,他给我心上开了一扇窗,打开就看到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