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在疫情下,宅成为了一种负责任的行为。但是宅久了,总会无聊,如何战胜无聊,如何每天充实自己,让我们听听作者是怎么说的。
因为疫情,今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次。
从微信里突如其来如海啸般的消息,到武汉封城的讯息传来,我们确认了,这是真的。随后每天都会关注那组数字。从一开始觉得哪里会是幸运的,到后来得知哪都不安全。于是,我们彻底地放弃了出行的任何可能,安心地待在家里。
过去,宅是一个调侃的词;这个春节,宅成为了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宅久了,也会无聊。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时刻把握它的对象,在实践中充实并完善自身。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我们这个“小系统”需要时时和外面的“大系统”对接,或自然,或社会,进而让系统升级。
还好,在回家的时候,我带回了几本书,其中有《瓦尔登湖》、《爱与意志》和《悉达多》。
这些书都是我的旧相识,相识得很久。但其真正的醇香,又由于时间的流逝,需要重新去回顾。因此我带着它们,如同带着时光检验过的老酒,在疫霾封住向外旅行的时候,再次在我的内心里驶向星辰大海。
同时,这个春节看了几部经典电影,这也是一种美妙的时光之旅。有《中国机长》,还有《海上钢琴师》,由于《海上钢琴师》勾起了我对豆瓣好电影的重温,于是又有了《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和今天的《当幸福来敲门》以及《忠犬八公》。
剩下的时间,都在带娃。最近才回归二人世界。
是的,就是这样充实。
精神并不允许真空。人的精神必须去面对自己真正关切的事物,在那里寻找到幸福。而书籍,正如梭罗所言,是“一切圣物中最珍贵者”,是千万年来我们的同一个呼吸。电影,虽然是一种新生媒介,同时在如今日益陷入商业化的漩涡,但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达到了鼎盛,真正出现了一些不仅仅是博人眼球,而且是探讨人性,可以称之为艺术品的作品。
这两种方式,的确是代替外出旅行的绝佳生活模式。
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延展,不断在每天播出的电影,是这一切书和电影的本相,你的内心就是你的舞台。
这就是我最深的体悟,为了叙述这个体悟,我要从每一口好酒温起。
《中国机长》让我再次想起了那些逆行者。在危难时刻能够操纵好飞机,直面强风,化险为夷,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敬畏。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能够找到生命的价值,面对死亡也不会惧怕。我题了一首七律《致敬白衣天使》:
瘟神搏击争朝夕,亿兆同胞情共牵。
雾锁江城人更赴,汗洇衣背夜无眠。
屠龙何惧雄关险,破壁长勤微处研。
寄语家人儿不悔,此身已许解民悬。
明白所信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的此生无悔。无论面对生,面对死,面对生命中的各种考验,信念永远是在这熔炉里越熬越净的真金。
其次是《瓦尔登湖》,真正体悟它的人应该明白了:这不是一本单纯写写风景,赞颂自然的书,这是一本叩问我们如何生活的书。生活这个词,在书中出现了无数次。梭罗是一个特别诚恳的人,他认为真正的哲人就应当如此诚恳,不仅仅是提出理论,更是要在生活中去实践它。最深的感受,就是他说,他要以生活为师。他去瓦尔登湖,并不旨在过一种隐逸的生活,不,不是的。他甚至比陶渊明更孤独。因为他想探讨的是,到底如何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我们为什么达不到这样的状态。他在瓦尔登湖,仿佛与文明隔了一段距离,可以观察文明中的这些来来往往的过客。
“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我们下了决心,要在饥饿以前就饿死。人们时常说,及时缝一针,可以将来少缝九针,所以现在他们缝了一千针,只是为了明天少缝九千针。说到工作,任何结果也没有,我们患了跳舞病,连脑袋都无法保住静止。”这是在斥责我们没有意义地工作着,仅仅出于担忧与恐惧。他批判我们得生活太快、太匆忙,反而没有去品尝生活每个时刻的味道。他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因为生命每一刻本身就是风景。如果人生也是一次旅行的话,愿记得“陌上花开,缓缓而归”。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他像一个最初的人一样,过着最初的,在自然中不断更新的生活,同时,他并没有忽略那些经典文字带来的震撼。他和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在。他想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种,我们还需要更深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中的主人,沙皇的帝国和这个领域一比较,只成了蕞尔小国,一个冰天雪地中的小疙瘩。”
“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好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惊人的是我们很容易糊里糊涂习惯于一种生活,踏出一条自己的一定轨迹。”梭罗最后还是离开瓦尔登湖了,他在瓦尔登湖的经历,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实验,为了他的同胞们。但更准确地说,这就是他的生活,他不局限于哪里,总是要活出生命本身的丰盛。
这本书,由于梭罗本身的视野相当广阔,古今中外,大至宇宙洪荒,小到一棵普通的植物,他都知之甚详,所以我有时把它当做一幅精神生活的地图。比如,他多次提到琐罗亚斯德,于是我专门百度了这位思想家,然后我捕捞下去,我的收获是很丰盛的。
我惊叹的是这些古代的思想家对宇宙的建构如此宏大。可以从宇宙起源谈到具体的生活细节。并且,他们的伟大还在于他们真正活出了他们的思想。他们是深深在心灵耕植的人,并深信自己负有使命,为此宁可舍身。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从字面的哲理到真实的生活的重生,这些人的努力,客观提升了人类的灵魂,后世愿意读的心灵,也一定会有所感动。
这里探讨思想,最根本也是在探讨人的心灵。我于是看到人的心灵的图景是如何的浩大!现实往往使我们局限在自己的小领域内。这样狭隘的思维,常常使我们陷入某种刻板之中。我们很少去关心那么大的世界。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世界总是新的,一切总是与我息息相关。那些新闻上的数字,并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每一个我们的同胞,是与我们有骨肉之亲的。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生活,如同梭罗所说的一样简单,但为什么让人感动?因为他真正去体验了生命。宁可生活得简单一点,但是跟随精神的鼓角,你一定能够找到心中的桃源。能够找到内心与现实自洽的生活,那么,即使外人看来何等寂寞贫穷,也毫无所谓,你已经活在自己的天堂里了。
海上钢琴师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仍是真实的,其中有他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朋友,熟悉的钢琴,这已经自足了。而《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虽然被称之为"Trumen",但他的生活除了安逸以外,其他都是欺骗。而安逸也不足以激发人生命真正的动力,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他真正想要的生活,真正能够为之燃烧一生的事物或者对象,所以他最终勇敢选取了走出去。走出去,可能丢掉安逸的生活,可能会面对人世间种种的苦难和挑战,但我们必须去经历这些水火,在与这些的搏斗中体悟真实的自我。
由此看来,去或留不是重点,重点是遵从本心,按照本性赋予自己的天赋去生活。
所以,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让我们来读读《爱与意志》这本书。
这是一本有使命感的书。作者写道:“我们的探索,乃是一种道德上的追求,因为我们现在所寻找的,正是新时代的道德赖以建立的基础。今天,每一个敏感的人都发现自己处在斯蒂芬·迪德勒斯(按:乔伊斯著名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同名主人公)的位置上,‘我向前迈进……在我灵魂的熔炉中,锻造出我的同胞尚未创造出来的良心’。我深信,未来价值的果实有待于今日历史价值的播种才能丰硕壮大……”
这次,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竟是“魔鬼”二字。原来,魔鬼和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我们总是很难去形容天使,因为天使代表一种已经完成的状态。而魔鬼总是给人以活力满满的感觉,有魔鬼的存在,天使的圣洁、善良才让人感动。一切的文学作品在展现幸福的时候总是显得乏味,所以文学作品总是适可而止。公主和王子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不需要描述。一切作品都是从冲突开始的,最终作者实现了和这个冲突的和解。天使和魔鬼都是不可少的。里尔克说:“倘若我的魔鬼弃我而去,我怕我的天使也会振翼而飞。 ”生命要有活力就要时时接受魔鬼的考验。
撒旦并非仅仅是一个敌人而已。或许,人类的伊甸园的选择就是,宁可不像某些生命那样长生不老,也要获得知识,为了这个知识,人类固然受了咀咒,被驱逐出乐园,但人类也因此靠认识来改变世界。这当然有痛苦,有烦恼,草木是没有痛苦的,它们只知道生长繁衍。人类不同,他要通过认识去建立自己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世界,由此我们看到撒旦的积极意义。
回想到这次疫情。这个世界总是如此不稳定,而人总是想要靠认识去把握这个世界。面对病毒,可以选择像其他生命那样自生自灭,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淘汰后,总有一些人留下来,然后继续繁衍,继续进化。然而人类不愿意如此,我们关切每一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同痛恨那些吃野生动物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害了这些生命,而且因为自己的贪欲,害了那些无辜的人。固然,让世界免于苦难,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不断地与之斗争,争得属于我们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天道不仁”面前,我们只有担当起人道的使命,勇敢前行。我不禁又想起了《当幸福来敲门》。成家之前看是一种感受,成家之后看感触更深。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牵挂。
我们不仅要为自己争取幸福,也要为子孙后代,为同胞贡献自己的智慧。否认这一点,否认行动的意义,就等于只是活在虚空之中。天使好像一种闲适文学,闲久了,总会无聊的,生命必须有斗争的对象。没有生命当中的沉痛,那种闲适也就毫无意义,也就必然陷入“娱乐至死”的困境。我们看着别人的生活,流着自己的眼泪。随后就像《楚门的世界》片尾的那个人,“那下一个节目是什么?”
所有有价值的文字,都是在诉说那个时空内的人觉得重要的东西,觉得需要传给后人的东西,否则只是空谈。因此我厌恶闲适文学,尽管有精心雕刻的艳丽,却还不如朴素地说出真心的价值。我们要不断锻造自己。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联想到最近大家调侃的在家里“关禁闭”的各种感受。我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自由?我已经确信,人无绝对的自由。然而,我更深信,最大的不自由乃是精神的不自由。一个人,即使如西西弗斯般被锁住,也依然可以拥有其内心的自由。而一个精神封闭的人,比关在监牢里还难受。加缪写道:“我把西西弗斯留在山脚!……朝向顶峰的奋斗,已经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
忘了说我这几年最长的修行——带娃。看着孩子不受拘束的生命力,看着他因为单纯的感受而欣喜,我发现他因为不断的投入和更新,因而得以在生活中无所畏惧,孩子是像原人一样探索着世界的,我们每天、每一刻也应当如此,日光之下,永远有未知的事物。学问是求其放心而已,那心何以放去?因为心不得不放。有魔鬼,战胜它,你就回到这份本心中。
我们必须面对生活,我们不是机器,也不是娱乐,我们既不能被规定好,也不是完全的天马行空,我们是关切这个世界的人,世界和我,本就密不可分。而关切这个世界,必须要从自己的生活开始。我们必须活出我们天赋的生活,而我们天赋的生活,也是我们活着必须永远面对的课题。但不要当做课题,而要视作生命一样去爱你的生活。如同黑塞在《悉达多》中所言:“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这也就是,“以生活为师”。
战胜无聊的方法,就是唤醒,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