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是应该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两类电影导演:叙述者和诗人。
叙述者就是那些想讲故事的人,他们的脑子里并没有一道独特的世界观,似乎也没有特定的信息要传达。相反,他们想为他人创作的故事赋予诱人的形式。到最后,这些人几乎是被迫使着专注于形式,但他们要把形式推向深处。即便是一个无话可说的导演、没有任何编剧才能的导演,乃至想象力枯竭的导演,也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电影导演,只要他可以掌控所有用以组成电影、且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参数。
诗人是那些有着Weltanschauung(世界观),并尝试着表达出世界观的人。
有一些电影需要更有节奏感而不是绘画感,另一些电影更需要绘画感而不是结构感,但总之在所有电影里,各个组成要素都有其比重。没有哪部电影缺失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如果有这样的缺失,那这部电影就属于完全没摸着头脑),就算偶尔缺失其中一个要素,也绝不可能同时缺失两个。
在这个剧本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竭尽所能把电影里必须拥有的节奏要素和音乐要素考虑进去。
用韵律学术语来精确表达剧本,是一件需要慢慢学习的事情:这就是韵律学和剧作学之间的关系。有些场景看上去很慢,但从剧作角度看,它们足够强烈,看起来依然有韵律感。同理,有些场景看似节奏很快,但其实破坏了韵律。
看待电影有两种办法:把它当成一部思考性的作品,或者把它当作一部感官性的作品。
我们改编一部作品,未必是因为喜欢它的情节或人物,也可能是因为在书里找到了一种特别的韵律,甚至有可能是因为书中呈现出的画面质感。
只需要四个小时,就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镜头瞄准的对象、有关目光方向的基本原理、如何移动机器、景深。
我们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背叛这些原理,正如我们学习基本语法,是为了有朝一日玩弄语法规则。
世界上还有三十六种别的方法可以表达自己。
将绘画、节奏和结构展开到事无巨细的地步,但他对这三种要素的总结与描述,则把握到了场面调度的核心。一个善于思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