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一看到月亮就心头柔软起来。
或许是儿时少不更事时摇头晃脑背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的何在用心,亦或是被东坡词那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深情厚谊所打动;或者更近一点,是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被那句在月夜时有感而发的那句悲怆的""人生何处,为何如此悲凉"所动容……
李太白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份天马行空的想象即便千年之后再次读来,依旧心头无限神往,记忆中,中国古人的心里也都有一轮圆月,因此"人约黄昏后",因此怨妇才会让月华照满身。
而我心头的那伦月亮却柔情似水般,就像母亲的手掌抚摸着你。
而是不谙世事,总在每个有月亮的夜晚,抬头看着天空,星星满天时,只有浅浅的一道月牙儿,就似镰刀,又似侍女轻描淡写毫不经意画上的眉,那时我就会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数着天上的星星。
月亮很圆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就似都害羞一般,都隐去。老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有好几次不信,都在八月十五认真看一遍天上的月亮,然后又在十六日继续看一下,直到发现老话一点不假,才心不甘情情愿的回家。
月亮特别圆时,地面也会被渡上一层光,而是天真烂漫,每回在大马路上来回踱步时,看着自己往哪里走月亮也跟着往哪里走时,就感觉心头十分欢喜,觉得自己即便和月亮相隔十里万里,月亮依旧这般紧相随,实在让人十分感动。
后来年岁渐长,读到"古人今人同对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突然开始觉得眼前的月亮有点不太一样了起来。好像任凭年化巨变,沧海变桑田,月亮依旧如同一块石头一样,无喜无悲的看着芸芸众生,看着他们的欢喜悲戚,看他们的故事。这个时候,在我心中,觉得月亮就像一个久经世事,无欲无求的老人,她的生命不会有终结的那天,她是永恒的,悬挂在天际。
江南每年到了五月就经入了梅雨季节,每每这时,都是阴雨天气,小雨迷离,阵阵而来,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