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年少爱做梦”,青少年时期,谁人没有很多梦想? 一路上,追逐梦想的脚步不曾停歇。然而,时光荏苒,物转星移,成长的经历和岁月的沉淀催生了新的梦想,当初做过的梦便渐行渐远,最后缩成一颗小小的火星,闪烁在风轻人静的不眠之夜。
是的,我们未曾忘却,揣着那一点文学梦想的火星,带入“简书”,在这片文学沃土上辛勤耕耘,手指在键盘敲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洋溢着内心的激情,总希望借一股东风吹临那心灵偏僻的角落,让那火星再次重燃,形成燎原之势,让当初的梦想成为现实。
2021年5月9日,母亲节。和以往一样,给各位做母亲的朋友捎去节日祝福。不曾想,一位简友回复谢意的同时还附带了一句“去群里帮忙做点事呗......”
进群一探究竟,从只言片语中获知“简书”里的几位大咖出于文化人的情怀,梦想着将天南海北的创作者发表在简书平台上的优秀原创作品集结出书,并满腔热情地展开了首本书籍《乡情乡韵》出版的前期筹备工作。
其实关于出书一事,几位大咖之前酝酿已久,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已经申请到了出版社的ISBN国际公开发行书号)。同时,他们邀请群里的各路专业人才着手文章筛选、编辑、排版工作。承蒙大咖们信任,我有幸成为编委之一,和伙伴们一起踩着分辑出版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作。
常言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版《乡情乡韵》一书受到了广大入选作者的欢迎,但也有些作者因为不同的认知而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更有极个别作者采取了极端的做法,直接撤稿、退群。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给本已经编排好的稿件增添巨大的麻烦,一切都得推倒重来。
编委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群策群力,力克困难,笃定前行,力争从内容到编排样式都能尽善尽美。编委们反复推敲编排方案,不断优化版式风格,前后改版三次,精益求精,初心不改,为实现大家的出书梦默默付出。
出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作者提供好的内容,更需要市场调研和编委团队的通力合作。一本书从选题、组稿、编著、编辑审读、加工到出版发行,要经过许多环节和一系列的具体手续。通常出版周期短至一年,长则两三年,因此出书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书籍肩负着作者文章传播的使命,更承载着作者、编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家有义务身体力行,传承优良文化,构建良好的文化发展生态环境。而不做文化垃圾的制造者是出版参与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底线。
我们为什么要出书?是单纯地向世人展示我们用文字记录的生活点滴?是给读者分享我们某一段精彩人生?是书写个人成就,使之青史永载?还是记录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留给后人评说借鉴?……总之,无论哪一种,都是通过纸和油墨作为载体记录内容。要是不按规矩,粗制滥造,那就是生产文化垃圾,浪费资源,害人害己。
我以为:写作的目的不是自娱自乐,这不是一个文化人的最高境界,出书也不是作者的终极目标,而是传递优良文化、先进思想的中继站。我们此次出书标准能不能给自己定高一点?没有质量的出版物,其实就是文化垃圾。出的书没有品位,糊墙都没人要,因为市场真的是一块试金石。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不但要有好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更要精准定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读者群,《乡情乡韵》也不例外。
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在我看来,好酒也怕巷子深。因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各种消费需求。如今的图书编辑、出版和发行也是借助互联网这趟快车实现远程跨界链接出版的崭新模式,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一次编辑制作,多平台发布的便捷方式。这次的《乡情乡韵》编辑出版工作就充分验证了以上这些特点。
《乡情乡韵》入选文章的全体作者,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文化产品的推广者。如何让该书最大范围地得到传播,拥有更多的读者受众?现在是分享经济,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每一位作者就不能只当旁观者,而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分享者。你可以做“淘宝”、“天猫”、“拼多多”的义务分享者,为何不为自己的书做一回更有意义的分享者?众人拾柴火焰高,你的一次分享或许就能化解出书人经费不足的尴尬窘境;你的一次友情助力,也许就能让出书人的梦想因这种“细胞分裂”式推广得以快速实现。
让我们全体作者携起手来,为共同的出书目标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也尝试一下借助分享的力量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实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写手到一个畅销书作家的华丽转变。
在此,我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在《乡情乡韵》正式出版的那一天,对接贫困乡村的某所学校,现场开一个新书发布会暨赠书仪式,由全体作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出资购买此书,捐赠给当地的学校图书室和贫困学生,让爱的种子在乡村教育中生根发芽,为振兴乡村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预祝《乡情乡韵》早日成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