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
小城的人们格外重视这个传统的节日。每当春分一过,人们就纷纷商议着、准备着扫墓祭祀祖先的事项。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天是一个多雨又多雾、春和又景明、万物生长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更是适合郊游踏青。而清明节另一个名称就是踏青节。
清时节,或许,在小孩的眼中过的是踏青节,在大人眼中过的是祭祖的清明节。
小时候,特别喜欢清明节,因为去扫墓就像去郊游。那些年,阿爸阿妈都忙于种田耕地,一家人没什么机会一起出外郊游,而去扫墓,是每年难得一次一家人一起出外的机会。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霎清明雨”,这些人们琅琅上口的诗句也导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雨纷纷正是人们熟悉的清明景象。去扫墓大多数遇上下雨。雨后的乡村空气有股植物混合泥土的清冽味道,很好闻。乡村小道一片泥泞,小道旁的溪水清凉,而所望到之处葱青柳绿,绿意充盈视野,一片片,一簇簇,一拥拥的绿色奔赴而来。小时候,让我欢喜的不是乡村这一切景致。
祖先们的墓地都是在远处山的那头,离我村有着很远很远的路程。有时是坐着拖拉机去,有时是走着很远很长的路去,每次去到都接近中午。
每年扫墓祭祀祖先,阿妈都准备着熟的全鸡、半生的猪肉、血蚌、还有类似馒头的发包等。而这些食物祭拜祖先后,除了半生的猪肉外,都将是我们的午餐。记得在那吃过的鸡脚特别好吃,记得剥开来吃的血蚌很鲜美。那些留在那的蚌壳,第二年,依然存在着一些……
一家人一起出外,有得吃,有得玩,在小孩子的脑海中,就是郊游。年小的我对于缅怀祖先,那是很模糊的事情。因为爷爷奶奶在阿爸很小的时候就已离世,更老的祖宗于我而言就更遥远了。
真正体会到清明节是对逝者的缅怀和追思,那是十年前家公离世后的每个清明节。家公离世后,丈夫每当忆起老父亲的点点滴滴,时常热泪盈眶,有时更是泪流满面。哪有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遇上断肠时。那般深厚有缘的父子情,闻者动容。父母恩、父母情是我们一生最难忘最宝贵的。父母在,我们尽心尽孝。父母不在,我们只有追忆缅怀。
这些年的清明节,家族的成员共同约定一个日期,祭拜祖先。祭拜祖先的物品等,家族中己有人安排妥当。但每年这时候,丈夫还是反复叮嘱着,祭拜物品买多点,更是重点提示家公生前喜欢的一些食物。每次祭拜家公,他墓前祭祀的物品总是那么多……
对离世的亲人,我们无论自己身处多遥远的异乡,总在清明时节这个祭祀日子,赶回家乡,提着祭品,墓前祭拜。我们就以这样笨拙、直接的方式表达思念。或许,唯有这样才能轻轻的体现出我们对亲人的追思,缅怀。
重清明,人心自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