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我和几位朋友相约去一朋友老家聚一聚,我带着大儿小稞一同前往。一来,是想着带着小稞去见识一下乡下的风光与生活;二来,是想让小稞参与与感受一下群体生活、大人们的聚会;三来,同行有一位同龄同年级的小女孩,很优秀,我想小稞应该会与她玩得很愉快。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我觉得小稞在见闻、交友、体验方面颇有收获,挺有意思的是,在一路同行中,他的大方、开朗、知识面、思维能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予了很多好评。我在一旁,常常默不作声,但又在不断旁观与反思自己作为家长的“主体角色”,有几点感受,予以整理与记录。
一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欣赏的朋友类型。不只是大人,其实每个孩子同样如此,与哪类人更投缘,对怎样的人更有兴趣、更能包容,都有自己的特定答案。于我的观察,我认为小稞欣赏的,是比他强的孩子,这也许是孩子的共性特点。大人似乎并不如此,大人更在意的,是人的性格、风格、气质、感觉,是一种共处的舒服与自在。同行的女孩叫孟子曰,有一个很特别、很有文化的名字,她也很独立、有个性,热爱体育,是个像风一样的女孩,小稞似乎很欣赏这类女生,小孩们挺有意思的。
二是每个孩子,都希望别人肯定、喜欢自己。同行路上,小稞整体表现得很有礼貌,通情达理,特别是去山上游玩的时候,他主动捡拾道路两旁的垃圾,一方面,是他热爱大自然,有环保意识,有公德心;另一方面,也是大家的肯定、称赞激励了他。作为家长,一方面我们要多提醒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接纳、被表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我们要多注意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多体验、多表现,不断去发现自己的美好之处,建立成长的自信心。
三是小稞的兴趣、求知欲的关注与培养。这是我此行最大的反思。大家所认为小稞的长处,其实它更多是一种“野生成长”“自我成长”,这些基于兴趣爱好的求知欲,没有被我们家长好好重视,总觉得与学习无关,与成绩无关,与人生关系不大,没有看到知识关联、思维关联、兴趣培养、亲子关系联结的作用与意义。小稞对自然科学、宇宙、军事很感兴趣,在人际交往、矛盾解决、合作交流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与疑惑,其实这个时候家长的陪伴、引导、鼓励非常重要,已经有了切入的时机,如果错过,既延误了孩子的成长,也错过了自身角色、自身作用的发挥,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