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确立核心大观念:正义
自由、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本册书逻辑的起点,人类从原始生产力极低的自由、平等,走过王朝国家有阶级之分、有等级差异的不自由、不平等,再到近现代更新权力与制度实现人类本有之自由、平等。本册书对自由、平等的追问,也便回答了国家的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的根本问题。
人类对正义的追问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柏拉图反思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暴民政治,认为应该是哲学王统治城邦,哲学王是理性和善的,实现城邦的正义。人类城邦权力只在民主和哲学王之间选择吗?亚里士多德提出六种政体,基于正当和变态政体的辨析和历史过往,罗马共和之混合政体是最佳选择。今日国家相较于古代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日政体又是怎样的?又需要创立怎样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来实现正义?
实现国家正义就是要围绕谁来治理国家以及如何实现治理国家这两个核心问题,也即我们八下要讲的民主与宪政。
二、具体的课程设计:
1、国家的产生及发展
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寒假视频的观看,同学们了解了王朝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近代民主宪政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宪法的创立与发展、宪法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学生有了这样的背景,也就是第二套大纲,我们的课程设计围绕一系列的核心问题展开:
王朝国家是人类诞生之初就有的组织形态吗?人类是怎么演化出国家形态的?我们快速从原始族群、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带出国家。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有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阶级有经济基础和政治权力,阶级之间有矛盾冲突,这便是古代王朝国家,后来国家从封建主义演化到现代国家,人民以革命的形式实现阶级在国家权力格局中的变化。八下讲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便回答了谁来统治(治理)的第一个根本性问题。
2、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转变
来到现代国家,今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古代王朝国家中相对于君主,士大夫和庶民都有其被动性,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如何成为革命的主体,取得革命胜利并实现自己的统治(治理)?
先来看士大夫阶层,王朝国家从周之贵族统治到秦以后的官僚政治,虽然表面上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君主集权与专制却在逐渐加强。试问如王安石、张居正等变法者能否按自己想法治理国家,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士大夫受制于君主制,他们的改革首先要得到皇帝的认可,即便有唐太宗和魏征那般虚君共和的假象,也不可能从制度上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士大夫只能在君主专制前提下,无限发挥自身的道德主体性,走修齐治平的路,所以贤相---伊尹、周公便是其镜像。
说完了士大夫再来看民,民相对于君是臣民,是有依附关系的。从依附领主到依附地主,依旧没有人身自由,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自由民。即便在王朝末年乱世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也只是在民不聊生情境下的迫不得已,不是主动为之,即便侥幸成功如朱元璋,也只是换了一家一姓的王朝,民从根本上意识不到王朝国家的根本问题所在,更不会主动去改变。
后来人民开始觉醒,追求人的基本权利,从臣民逐渐向公民转变。革命的重任交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手中,进而通过人民选举选出政治精英来治理国家,不再是世袭制,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3、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现代政治文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是如何从王朝国家转变到现代国家?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国近现代的阶级是如何演化?以及政党的产生的?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分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回答。
我们可以英国革命和政治演进为背景建构政党、议会、选举、民主、宪政等核心观念,我们会以故事的形式带出以《大宪章》、《权利法案》等一系列宪法性质法案的签订及其历史意义,也理解了英国议会制的诞生与发展,基于阶级观念理解英国两党的由来和演化,以及议会、首相(责任内阁)与政党的关系,这让我们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有了一丝了解。
只有理解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近代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面前,中国各阶层的抗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匹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匹配,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民主实现奠定基础,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就具备了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吗?我们除了追问民是否有基于理性签订契约创造制度的能力,我们还要继续追问制度和什么有关,制度和人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4、人性与制度的关系
孔子对人性存而不论,孟子说人有向善的可能,荀子区分性与伪,认为人性中有恶,但是通过后天教育可以实现善,到韩非时则认为人性本恶,韩非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就像“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所以法家为了防范人性的恶,要用奖罚、制度、“法术势”等来实现治理。基于人性本恶的制度和基于人性向善的制度是有区别的,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人性与制度密切相关,儒法道人性起点不同,制度朝向也不同。海德格尔讲向着本真能在去存在、尼采讲生命意志做自己的超人,康德讲自由意志,有了对这些的领会,便能从根本处对人性与制度的理解更深一步,对我们日常政治治理的理解也是由内而外的,同时对自身的道德有觉知的。
5、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今天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那怎么理解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在王朝国家形态下,人们基于私心私欲为了维护君主统治,人们创立制度如明朝用内阁代替宰相、确立厂卫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这些都是人治。
我们今日为了维护天赋的人权,创建公共权力来维持良好秩序,但问题又来了,国家权力能否规范运行?我们又需要创立某些制度来规范权力运行,比如分权与制衡,这就是法治了吗?国家权力是人来执行的,相对于客观的制度,人是否有道德自觉,比如华盛顿不做终身总统。
人治和法治背后的制度不同,主要是人的不同。人不仅要追问国家正义,更要关注个人灵魂正义,要回答“应该”做怎样的人。还是要回到对社会环境氛围的塑造,就像古格斯戒指和菲尔德曼甜饼故事所讲的那样。所以法治是基于人对自身存在有根本追问的法治。
6、法治与正义
法治是基于人对自身存在有根本追问的法治,所以对法治的追问在儒家就是要以身证道,道家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法治也便朝着正义前行。柏拉图理解正义就是创立理想国,守卫者、武士、商人各司其职,也就各安其位。实际正义也是人类对信仰和使命的追求,就像摩西一定要带着希伯来人去到迦南之地一样,也就像人们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实践课程之存在关系建立
基于学科发展学生思维,在学生观念建构和迁移中和其生命贯通,这样建立的存在关系是根本且长久的,这在五年五轮的政治教学和三年的政治这团中深有体会。社团我们共读包刚升的《政治学通识》,每读一讲我们都会有主题写作,写出你的理解和思考。
让孩子通过课程,通过学科互动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思考和追问,一定是由你的学科生发出来的,就比如我们涉及到政治哲学的追问。三年前橄榄树班七下时,给他们开了牛津通识课的《政治哲学》,学期内上了前三章---自然状态、证成国家、谁应当统治?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几章布置成了暑假阅读,在暑假中大家进行了讨论。政治哲学的学习起到两个效果:一是让某些思维做好准备的孩子喜欢上了政治哲学,这相当于给青春阶段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二是在八下学习时,全班都感觉学起来很顺,很多同学都很有兴趣,某位各学科偏弱的孩子在那个学期的自评中还写到特别喜欢本学期的政治。
是的,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为了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到更多的孩子。本学期在两个七年级班,利用每周三的自组织时间和他们共读《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这两个班是七年级新组建的班,孩子们没有阅读的习惯,但当尝试带着孩子们走进阅读的世界,有的孩子会爆发出让你惊喜万分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真的不能荒废这么有灵性的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