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 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2021年的春分就是今天(3月20日)。春分时节,是各种春种作物播种、种植的大忙季节,可谓“春‘分’得意, 农事繁忙”。但天气变化较大,局部地区常出现大风、沙尘等灾害天气。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也预示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到了,也是一年春季的正式开始,更是播种幸福的好日子。在春分这个节气,阴阳均衡是很重要的的,这一年,我们从立春开始播种希望,雨水学习爱的艺术,惊蛰努力成长,那么春分就是要让我们学会平衡,在身体上是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在心理上我们讲究心理平衡,在家庭当中讲究夫妻和谐,在社会上讲究人际关系和谐。因此,春分也是我们一年建立幸福的开始。
春分时节,我们要开始播撒幸福的种子。那么什么是幸福呢?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呢?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就是积极的心理体验,那么光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光有快乐是不够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会体验到快乐,但是快乐过后,我们依然会觉得很空虚,比如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我们体验着夜生活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只能体会到短暂的快感,然而快感并不等于幸福。
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因此,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识)对自我进行觉知时的满意状态。
《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幸福观,这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并经常的去实践才是幸福的开始,那么结合我们惊蛰的学习与成长就是这里的学习加实践,这个是幸福的第一个层次。然后呢,我们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就是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然后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是人的修养。学习、实践,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修养,这三点我们做到的话,是可以达到一种幸福的境界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一乐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天伦之乐”;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修养之乐;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职业之乐。这个是孟子的幸福观,第一个是家庭关系,也是关系的一种,也可以说是积极的关系吧。第二个呢是修养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就是做到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可以说做到孟子的这一点就是心理平衡,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也可以理解为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在人本主义当中讲这是真实一致性。第三个呢,“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个是孟子的职业之乐,也是孟子的理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理想,在马斯洛的层次学说中这一点属于最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孟子的思想在我们今天也是很有建设性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幸福等于什么?幸福=积极的心理体验+全心投入获得的福流+积极的意义+积极的关系+成就。这就是幸福在积极心理学上的概念。建立幸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我们可以看到从立春到春分,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了解自己,无论做什么,很多的事情也都是从了解自己开始。
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以此来看哪些事情对我们是有意义的,而且还能带给我们快乐,又值得我们全身心的去投入的,这个才是幸福的开始。然后也要了解自己的美德和优势品质,并且在我们做那些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中积极的运用,全心的投入,这个就是幸福的体验。在做的过程中与其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合作,发展,共赢。并且我们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幸福。
对于孔子,学习很快乐也很意义的,而且人际关系也是必要的;对于孟子来说家庭关系是首要的,建立积极的关系,然后是做到内心的和谐,这个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孟子的理想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就是说培养人才对于孟子来说是很有价值也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也是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观点来研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