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上午,在简单的开班典礼之后,我们迎来了第一场专题培训,主题为《有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主讲老师是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段兆兵教授。段教授的讲座目标明确,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主题解读,内容清晰、有条理,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从段老师今天提出的“有效教学”来说,应该是符合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回顾今天的培训学习过程,从学员思维角度来看,对于我个人来说,有反省思维和实践思维的调动,我也想,我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评价,我又该如何有效的指导国培学科工作组的老师来进行有效教学评价。下面,我就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谈谈我的感受与收获。
今天上午的培训主要是这六个方面:一、什么是有效教学;二、什么样的课堂算有效课堂;三、从测验到评价:有效教学评价的历程;四、有效教学评价的理念;五、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教学评价框架;六、有效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之效
1.长效与短效;正效与负效;高效与低效
2.促进学生有效率地成长、全面地成长
3.课程教学的“纵向串联”与“横向并联”
4.学得好,还要考得好
5.既会知识储存,也会知识提取
6.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7.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
8.课堂活动×教师定力=课堂活力
二、什么样的课堂算有效课堂
1.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
2.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
3.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
4.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
5.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
6.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7.促进个体发展
8.“巧妙”地安排练习
9.对学习成果有明确的期望
10.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
有效教学评价: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4个维度
维度一:学生学习
维度二:教师教学
维度三:课程性质
维度四:课堂文化
维度一:学生学习
维度二:教师教学
维度三:课程性质
维度四:课堂文化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
1.教学目标(15):定位准确,表述清晰、可测;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与学生认知状况和规律,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将目标告诉学生。
2.教学内容(20):教学内容充实、信息容量大,适合学生发展水平;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突出;学法指导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无科学性方面的错误。
3.教学环节与方法(20):教学环节多样,学生学得主动;情境设置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逻辑严密、论证深入、精讲精练,巧妙的语言交流,能启发学生思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思想专注,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热情;课件使用适时、合理,有利于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板书简要、工整、脉络清晰,简笔画、图表规范。
4.教学语言(10):清晰、简练、准确、逻辑严谨;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文明、质朴、规范。
5.教学效果(25):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学习活动参与率高,思维和品质发展良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有价值的讨论和交流;教学目标达成率高。
6.课堂气氛(10):气氛和思维活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衣着整洁、朴素、大方;态度亲切、诚恳、认真;感情真挚、热烈、冷静;举止庄重、从容、恰当。
三、从测验到评价:有效教学评价的历程
1.古典时期:从《学记》到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挑选人才。
2.测量时期:1879年至1933年,教育测量运动与技术的应用。
3.描述时期:1933年至1950年,“八年研究”,结果与目标对照。
4.判断时期:1950年至1979年,以目标为参照系进行价值判断。
5.建构时期(人本主义时期):1980年至今,关注课程与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强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共同建构、全面参与。
四、有效教学评价的理念
1.评价为先:反向设计正向实施
2.过程为先:发展性评价
3.学习为先:从教学评价转向学习评价
4.深度学习: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5.多元评价: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
6.学生参与:有效教学评价的新取向
深度教学的实践策略
1.进行“有限教导”,促进学生的“充分学习”:别“过度教导”应“有限教导”;少“直接教导”多“间接教导”;少“教师给予”多“自己习得”。
2.进行“多维教导”,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情境化地呈现知识;指导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3.进行“情感教学”,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以情激情,使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以境激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4.提供“多元立场”,促进学生的“批判学习”:是建构而非洗脑;知识是真理,也是建构。
五、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教学评价框架
1.评价对象与主要内容:学业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2.评价目的与标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3.评价方法与工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4.评价主体:多主体
5.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处理:从甄别到建构
各国(地区)高度重视的七大素养
1.沟通与合作
2.创造性与问题解决
3.信息素养
4.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
5.批判性思维
6.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
7.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接情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课程,包括20门学科,共凝练核心素养84条。
1.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直接对应的素养。对应16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对应率89%;
2.学科核心素养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没有的素养。如地理的“区域认知”。即“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学科核心素养没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的素养。如“健康生活”素养中的“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
学科核心素养及特征
涵义: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领域)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特征: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是对能力、情感、态度等学科三维目标的整合;
是确定学科课程标准、知识体系、学科质量标准的依据和导向;
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基础和载体。
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
六、有效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学生成长记录袋(portfolio)
有文件夹、公事包或代表作等多重含义。由学生和教师系统收集相关材料,以检查学生的努力、进步、过程和成就,并对很多正式测验结果作出相应的解释。
特点: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且数量多;作品的搜集是有意的而非随机的;应该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没有标准化的限制;属于质性评价方法;类型多样。
成长记录袋评价表
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缺点
成长记录袋的实践
“学科类”档案袋
“纪律类”档案袋
“收获袋”——个人学习档案
核心素养实践的校本化逻辑与案例(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
校本化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