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学会观察题中属于单位“1"的量
对于小学的分数应用题学习而言,首先需要学会分辨出题目中的分率句,接着再通过分率句与题目中的其他信息得出当分子为“1"时,题目中所说的事物有多少数量,这就是“标准量”。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分数应用题中,有的分率句与标准量判断起来比较容易,但也有些需要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够发现,这就比较考验学生的眼力了。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解析过程中,学生只有找出题中的正确标准量与分率,才能对该题目接下来的解析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分数除法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道应用题目是“有一个工地开工的时候总共采购5万块砖头,通过一段时间的施工以后,总共用去了7/10的砖头,请问砖头还剩了多少块?"在这道题目中分数的数量为"1时,砖是总共的5万块,那么这5万砖头其实就是单位为"1"的量,而分率句则是"一段时间以后用去了5斤",因为这句话中所含的分数数据在这道题中起了递进作用,与本题开始的砖块总量和本题所求的最终答案二者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加以关注,可以问学生,本地中的7/10部分的量是属于哪个整体?如果这个整体部分就是本题中的标准单位"1"的话,整体与答案与本题中的7/10三个数之间相对而言都分别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引导,能让本题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从而迅速找到最终的答案。经过这种寻找分率句与标准量的解题思路,学生解析分数应用题的水平获得了长足的提升。
二、通过问题导读与自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析的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发进行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学习,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例题之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进行例题阅读,通过这种导读问题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初步掌握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基本解题过程,不至于两眼一抹黑,读完还不知道题目到底在说什么。接着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分享自己对于例题的解题思路,或者自身还没有读懂与存留着疑惑的地方。因为小学生互相之间年龄相仿,思维也具有其相似性通过这种让其自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培养数学素养,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从而懂得了如何团结协作,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教授之时,数学教材中就有一个例题是:在某市的造林计划中,本来想要种植一百五十亩林地,实际上却种植了二百一十亩,那么在这次的造林过程中,实际情况比本来所计划的多造了几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