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2.齐物论

我不得不老实交代,这不是认认真真的读书笔记,而是一篇无力成为笔记的读后感。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得不老实交代,是因为没有看懂,但这估计不是现在的我能搞定的事。姑且在此做个了结,我不想卡着它,得继续往下走咯。

我将齐物论分成7个部分,有些是小故事,有些是庄子自己编的人物,有些是庄子的自言自语。

师傅皱起高深的眉头

故事1,子綦与子游

南郭有位子綦先生,有一天坐在那整个人都魂不守舍的,宛如葛优的前世,弟子大惊便问,师父呀,你今天的坐姿与昨日不同呀,这是肿么啦?

师父皱起高深的眉头,吐出一句名言:今者吾丧我。我不见了我自己,超然忘我了。那弟子名叫子游,师父说:子游呀,人们只听说过人籁,却没听说过地籁,听说过地籁,却没听说过天籁。

弟子立刻应答,给足了师父面子:敢问其方?什么是地赖,人籁呢?

师父就说:大地吐出一口气,名叫风。它没事的时候还算个安静的美男子,但狂风怒吼的日子你也见过吧,这世间大大小小的窍孔全部被吹响,这就是大地的声音,就是地籁了。

子游立刻跟上节奏:哦~原来如此!人籁就是人吹箫的萧声,地籁就是大地各个窍孔发出的声音,那天籁是什么呢?

师父说:怒者其谁邪?除了他们本身以外,还能是谁呢?这些窍孔本身即是天籁,没有他们自身,即使有风儿这个神助攻也是徒劳。

人啊,一出生,就开始要往死亡奔去

故事2:他们

他们有些人广博豁达才智过人,有些人善于观察,斤斤计较。有些人怠惰,有些人高深莫测,有些人辞慎言谨。他们说话尖酸刻薄,遇到小害怕的时候惴惴不安,遇到大害怕的时候魂不守舍,他们衰败如枯木,心灵闭塞好像被绳子捆住,他们毫无生气。

他们喜怒哀乐,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故作姿态,就像音乐从乐管里出来,这些人生的百态日日夜夜交替出现,到底是怎么萌生的呢?

没有非我就无法证明我,没有我就无法呈现非我。这种说法确实最接近真相,但这一切究竟是受了什么驱使。是有“神”让这一切这样运行吗?看起来确实像有个真神在主宰一切,却没有人能证明他的存在。每件事深究起来都觉得他在,但却看不见他,他仿佛真实存在而又没有任何实体。

五脏六腑乖乖地呆在身体的某个部位里,谁和我关系最好呢?我最喜欢哪个内脏呢?它们之中谁最重要呢?谁是君谁是臣呢?还是说轮流值班?真的有个神在统治这一切吗?我们知不知道他,好像对我们的生活毫无影响呀。我们相信他存在或者不相信他存在,也不会损害或者增益他。

人啊,一出生,就开始要往死亡奔去,就像脱缰的马,谁也无法让它的停下来,一出生就要与世界建立各种联系,或者相互对立,或者相互顺应,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却搞不懂这一切是为什么?身体消逝,精神和感情也随着一块衰竭,这不悲哀吗?人是注定这样愚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想不明白这些问题吗,真的有人不无知吗?

必须是那些经得起考验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可以传播教授,才是算知识吗?我看那不过是些偏见而已。而在没有偏见的、没跟随过谁的人的眼中,今天出发越国,昨天就可以到达,没有就是有,但这个问题深奥得连圣明大禹都解答不了,我算老几呢?

你确定自己的发言与小鸟的叫声是不同的?

故事3言语

那些说话的人,真的说了些什么了吗?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呢?他们觉得自己的发言与小鸟的叫声是不同的,真有区别吗?还是没有区别呢?大道隐藏起来了才出现了真真假假吗?言论隐藏了起来才有是是非非吗?小小的成功蒙蔽了人们看见大道的眼睛,繁华的辞藻让言语失去原本的意思。所以儒家墨家还在唱着对方的反调,肯定对方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肯定的东西,照我说,不如观察事物本身而求得明鉴。

事物的存在是方方面面的,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矛盾统一,好好坏坏能在同一个物体当中,事物好的一面就只有好吗?还是好的一面中仍然存在不好的一面呢?事物真的有彼此两个方面吗?没有吗?是非彼此都没有对立面,这就是道的关键。我说,不如用事物的本身看事物吧。

说白马不是马,不如说“非马”不是马,白马是马的一部分要素,我的内藏之一确实不能代表我,但最好还是用‘非我’来说这不是我吧。

可以的就用“可以”,不可以的就用“不可以”。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呼而就的,怎么才算正确呢?正确的就算正确,怎么才算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就算不正确。世间一切都有他值得认可的、自然而言的一面,无论癞蛤蟆还是白天鹅,在道的面前都是一样的。

通晓大道的人懂这道理,因此不会固执地分什么是非真假,这些真假是非,就是“朝三”,什么是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颗,下午四颗。猴子们老不乐意了,养猴人机智改口,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猴子们就乐开怀。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所用”有了变化,让诸位产生了喜怒哀乐而已。因此古人从来不说区分什么好坏,在这个自然又均衡的世界畅游,任由事物自己发展。

古时候的人拥有最高的智慧,他们认为整个宇宙从不存在什么具体事物,其次是认为宇宙确实存在一些事物,但他们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则认为虽然万物有这样那样的区分,但却不曾有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出现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出现了缺憾,偏见于是随之而来。我们的认知真的有亏损吗?真的没有亏损吗?音符就是因为每个音都亏损了才不一样,才得以成曲,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而那个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敢不敢来一篇不黑惠子的?)。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66666了,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记忆,因为而别人不太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老爱表现出来,以致别人都以为这是好的,属于“是”的范畴。他们不但自己陷入了亏损的理解,也让别人跟着亏损了。所以圣人最不喜欢评判什么好坏是非了,辩论说自己的更好,只会让偏见加深而已,客观地观察事物本身才是正道。

依我看,有啊,无啊,开始的开始和开始的开始的开始,是我们搞不懂的东西啦

故事4:依我看

今天我就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说的是不是相同呢?不过无论相同还是不同,就言论而言,不论是什么内容都是言论而已。

我觉得吧,宇宙是有个开始的,在这个开始之前,还有一个他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一个他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有这样那样的“有”,也有“无”,那个从未有过的“无”。突然出现的“有”和“无”,谁知道哪个是真的“有”,哪个是真的“无”呢?

现在我说的话,是我说过的话呢?还是我没说过的话呢?你知道,秋毫是世界最大,而泰山是世界最小,你知道,夭折的孩子最长寿,而彭祖是个短命鬼!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一体,还有什么好议论的?这个就是1,但如果我无知地讨论了它,它就变成2了,你如果也说上一番,它就变成3了,这样下去无穷无尽,谁也算不清。

世界从不曾设定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什么标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才有了这样那样的区分。所以但凡争辩,总有自己看不见的一面。

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知道,那必然是自然而言的东西,无论注入多少,他都不满,无论取出多少,他都不枯竭,而且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来自哪里,这是潜藏的光呀。

为什么呢~~~~?

故事5为什么呢?我咋知道。

从前,尧问舜:老兄,我想灭了旁边那几个小国家,每当上朝我就耿耿于怀。舜回答:想当年十个太阳挂在头顶上,你都不把他们放在眼内!那几个国家,就像小草一样,你为他们心神不宁?为什么?

缺儿问王倪:你知道各种事物之间共同的地方吗?

王倪:我咋知道呢?

缺儿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吗?

王倪:我咋知道捏?

缺儿继续问:那么各种事物都无法知晓了吗?

王倪:我、咋、知、道、呢?虽说如此,但我也是很乐意尝试回答你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然后,人吃肉而鹿吃草,哪个才是美食?麋喜欢鹿,凤要求凰,西施是美人但鱼儿看见她就沉到水底了。你说哪个算美色呢?我算哪根葱呢?这乱七八糟的世界我怎么说得清?

缺儿不服:你说不清楚,难道圣人也说不清楚吗?

王倪:圣人才不管这些,山崩地裂都伤不了他们分毫,生和死对他们来说没有变化,翻山倒海对他们不能使他们震惊,你觉得他们会闲着没事来说清楚这东西?

圣人都是那副蠢样子

故事6圣人

鹊子问梧子:哎,我听孔夫子说,圣人不参与世间的事务,这很不负责任咯。先生你怎么看?

梧子说:这种道理黄帝都搞不懂,孔丘懂什么?既然你诚心诚意发问,我就大发慈悲告诉你,反正都是乱说,你就乱听好了。圣人都是那副蠢样子,好像看不见这混乱纷争的世界,好像分不清卑贱高贵。听我说个故事吧,有个女人被邻国的王俘虏了,她当时哭得像死了爹,等她住进了王宫,吃上了山珍海味,就后悔当初不该哭。我怎知道那些死去的人是否后悔当初求生呢?梦中饮酒作乐的人,天亮后可能痛哭,梦里痛苦的人,白天可能过得很好。做梦的时候还会算命一番,问梦里的吉凶呢?

这些谁搞得清楚,愚昧的人才会以为自己能搞清楚。你和孔丘都在做梦,我也在做梦,而我要在梦中说你们在做梦,如果有悖论,有吊诡,这就是了。这事我也解释不清楚,可能将来会有会大师,他能解释清楚吧。

再说辩论吧,假设我现在就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真是对的吗?我真是错的吗?我们两个人必然有一人是对,一人是错吗?或许我们两个都对了?又或者我们都是错的。我们就是因为相互看不清对方,互相不理解,就像在一团迷雾里。请来的第三方也只能看见一团迷雾而已,他真的能判断是非吗?请谁来判断呢?和你观点一样的?都和你观点一样了怎么能判断我呢?同理和我一样的也不行。和你我观点都不一样的?和我们的观点都不一样怎么能判断我们的观点呢?第三者也是团迷雾而已,我们依旧在笼罩在偏见的迷雾当中,谁也看不见谁,怎么样,要不要找第四者来评评理?

你BLABLABLA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呢,对方不听你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调和是非,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容忍是非吧。是非对错不是绝对的,而是会变化的,是中有非非中有是,这不就得了?你的观点如果是真的对,那必然是一目了然的对,我还辩什么呢?忘记生命吧,将生死等同起来,忘掉仁义吧,将是非等同起来,这就是齐物,这就是永恒。

这就是齐物。

故事7:影子与蝴蝶

看看你的影子吧,他就是你最忠实的仆人。你动他就动,你怎么动他就怎么动,这是你的本影,在看看这个本影的旁边,还有一层影,半阴半阳,叫做半影,名为罔两,它是本影的仆人。你动,本影动,本影动,半影动。

半影说:大王,你一会走一会停,一会站一会坐的,你跟你的主人跟得太紧了吧?你就没点独立性吗?

本影说:小弟弟,你当我想怎么变怎么样吗?你当我的主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吗?你当我想像蛇皮一样跟着他吗?但为什么我会这样子,我自己也想不明白。我的主人是身体,身体的主人是心灵,心灵也有它自己的主人,那就是外界的召唤,而外界的召唤也有主人。我们一个受制于一个,可以一直推演下去,我们这些小影子,怎么知道这些事呢?

我昨天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凤蝶,身穿高端黑金丝裙,在花丛中优雅无比的飞着,那心情恬静得就像全宇宙只剩下我和我的音乐,某个时刻突然醒了过来,想起自己名叫周庄,日子过得清贫……究竟谁是我?是一个叫周庄的人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有只蝴蝶梦见了一个叫周庄的人呢?还是说,蝴蝶和周庄都是我,他们没什么不同,本质还是一样的,不过是形态变了而已,这就叫物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
    黑鸿升阅读 54,178评论 0 12
  • 庄子内篇七篇,是一个系统的道体的论述,从逍遥游的物化,人化,神化的开篇,怎样解脱物质的控制,进入齐物论的深沉分析...
    玄中山人阅读 4,583评论 2 19
  • 写在前面: 《笠翁对韵》,里面词藻丰富、优美,曲故众多,文章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朗朗上口,对于...
    木木青苔阅读 1,031评论 0 0
  • 耳机里bigbang音乐让我兴奋的睡不着觉。我有好多想法和梦想,我好想说出来。不久后我要开始在外租房,开始不受控制...
    letsdoit阅读 355评论 1 1
  • 你是我生的,就得听我的。 他是我生的,只能我打你们不行。 你只能呆在这,你只能做什么!你不能出去,你不能吃这个.....
    Alice林阅读 18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