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多媒体,黑板的作用似乎变得越来越小。有了多媒体进行展示,在一笔一画地板书似乎就没有了必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多媒体具有信息丰富、呈现快速、形式美观等优势,也能展示出教师需要板书的内容,但是因为多媒体有一定的优势,黑板就该闲置起来吗?多媒体就一定能代替板书的作用吗?不,多媒体有多媒体的优势,板书也有板书的长处。
我们先来看一下板书有什么作用吧。对于一般的课堂来说,板书能够参与建构课堂教学情景,例如,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大号而正规的字体书写课文题目、作家姓名等,为学习活动创设一个简单的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其中。其次,在教师的口语表达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常常有一些生僻的词语、陌生的概念、含有重要信息的短句等,由于口语表达有一定的模糊性,且转瞬即逝,因此,这些表达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有的还会产生歧义,而以板书的形式将某些口语表达以固定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使表达变得清晰、简明。更为重要的是,板书可以强调关键知识,对一些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概念、术语等,学生在课堂上听一遍是不够的,写在黑板上,教师就可以反复提及,学生在讨论中也会尝试着运用,从而不断深化理解。利用板书来强调重要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经验证明,学生对课堂板书内容的记忆要远远超过对说话内容的记忆,许多人多年后还记得中学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画面就是这个道理。总之,视听结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对知识要点进行板书,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清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板书能真实记录教学过程,反映师生在课堂中的思考轨迹,适合学生进行理解时的思维速度。板书是慢节奏的,特别是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推导过程,老师板书时,可以边讲、边写、边呈现,这是给学生搭思维搭“梯子”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还可以停下板书等一等,根据学生的思维速度控制板书和授课的节奏。而多媒体课件在展示时大多把全部内容一下全盘推出,中间没有消化的过程,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是否理解,多媒体课件就那么一股脑的把知识体系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更重要的是,传统板书的关键词可以有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刚开始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统一,但随着教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会有争论到统一,选择的词语,也会由不确切的确切,在这一选择和思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直体验思考的乐趣,感受到思考逐步深入的收获。
确实如此,学生阅读文章、选择板书关键词的过程,也是理解课文主旨和细节、辨析词语含义、反复鉴别、比较反馈的过程,但由于学生的思维上不太深刻,存储的词汇量也不多,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归纳的关键词与教师的预设常常不一致。此时,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对学生归纳的词语置之不理或简单否定,而是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并比较其差异,及时作出评价,使学生的认识一步步接近教师预设的结论,即与教师预设的关键词统一。这样,虽然板书仍然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几个关键词,但这些词语显然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了师生共同得出的结论。
语文课,难免要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但很多教师教师只是习惯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听写,然后再费时费力的让学生口头表述哪里出现了错误。尽管学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可有时候还是说不清到底错在哪里,弄的教师糊涂,其他学生更糊涂。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在想,如果有针对性的叫几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是否更直观,更便捷,更容易了解学生掌握掌握的基本情况?再者,对于有机会的黑板前展示的学生来说,是否又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除了生字词的听写,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例如赏析词语的特殊用法、品析语句特点等。但一般情况下,老师总怕浪费时间而不让学生上前板书,仅仅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其实,如果把学生练习、口头回答和因为表述不清而进行重复的时间加在一起,并不一定比到黑板前板书节省时间。并且,学生口头读出来的内容,往往给人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倒不如直接让学生去黑板前板书展示,其他学生直接对着黑板上的内容,增增减减,改改调调,这样既清楚直观,又可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语文课,千万别让黑板闲着。如果我们让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板书,我们失去的将是一个个惊喜,一次次精彩。课堂,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场所,别让闪烁的画面代替具有温度的板书……
一点收获:该板书时一定要板书,不要因使用多媒体而放弃了对板书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