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
【分析】:
1、第一句话,交代季节,季节特性,并且,每一句都会找到一个点落笔,从秋天的潮气,到露水。
第二句话,说到了槐树,铁钟,并且做了埋笔。
2、第三句话,出现人物,对人物的衣着,动作进行描写,人物描写画面感很强。此时注意动词的运用:披、捏、走、拉。
并且运用修辞手法,队长嚼食物,老老少少像一个木偶的比喻。而且,注意到第一个比喻是和秋天景色相呼应的。
“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这句话很棒,没有直接说一边走一边吃,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吃的样子,动作来写。
3、“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这句话呼应了开头的伏笔,那个铁锺,进行了声音的描绘。
也做了链接,实景从钟锤撞击钟壁,人物从队长转到了老百姓。
4、对人群的描述,用了一个比喻“木偶”。
【刻意练习】
夏天的一个傍晚,阳光微弱,稻田上,两旁的树上都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路面上还残留着阳光的余温,空气中弥漫着热气,连旁边的小草都有点蔫蔫的。小孩拿着穿着无袖的运动装,一手挎着菜篮子,一手把玩着刚拔的狗尾巴草,一蹦一跳的朝着菜地走去。
从菜地上来,小孩手中的狗尾巴草已经没有了身影。而菜篮子上却被塞得满满的。那里躺着三个红红的西红柿,两根绿绿的黄瓜,还有一小把空心菜。颗颗汗珠挂在孩子的额头上,顺着脸颊划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黄色的光,像极了一颗颗珍贵的珍珠。
【对比思考】参考原文,进行了外在场景的描述,主要是夏天傍晚阳光下的环境,运用了拟人手法。后面人物的出现,有伏笔,多大的孩子,为什么穿着运动装。最后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孩子摘菜后热的状态。前后的阳光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