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给班里孩子上课的时候,讲到杨绛的《老王》,《老王》讲述的是杨绛钱钟书一家和贫病交加的黄包车老王交往的故事,善良的杨绛一家尽可能的帮助老王,在本不富裕的情况下,挤出一点钱财接济老王,可以说得上仁至义尽,可最后得知老王去世消息的时候,作者却这样写道: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讲完了这篇文章,我给学生们讲了关于我亲身经历的故事,讲到动情处不禁转过身去潸然泪下。
第一个故事,是我在创业的时候,每天晚上结束课程到家都快要十点半,东北的冬天很冷,晚上的气温往往在零下二十多度。我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打车到小区门口,然后徒步回家。有一天晚上,走在小区里 ,看见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妇人,在我家单元门口垃圾桶边上翻找着什么,她只穿着一个很薄的旧尼子大衣,带着破手套把头埋的很低,借着路灯的光仔细的翻找着,可能听到我的脚步声,她停止了手中的动作抬头看了我一眼,那一眼,真的,不知道是震惊还是怜悯,路灯的光打在她身上,我看见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冻的铁青的沧桑的脸。我走到门口,拿出钥匙打开了单元门,拽着把手回过头,想起家里有一大箱子的费纸费书,想要招呼这个阿姨和我上楼去取,想着这样她今晚就可以不用在辛苦挨冻了,可是我站在门口,拽着把手就是叫不出口。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在了喉咙,潜藏在心里的胆怯和害羞一时间涌了出来,心里难过极了,眼睁睁的看着她拖着袋子,往小区深处走了……
回到家我因为这件事自责了好几天,心里暗下决心,无论怎样下次遇见她,都要勇敢的叫住她,晚上回家的时候甚至在门口假装练习,要和阿姨说话的力度和内容,可是,那天过后,我再也没看见半夜捡垃圾的那个阿姨。
还有一次,忘了乘客车要去什么地方,排队下车的时候,抬头不经意看见往前面走着的母子,妈妈扛了一个很大的牛仔料子的大包,孩子的穿着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本来就不合身的大羽绒服上面都是大大小小的裂纹和口子,可能是怕里面的鸭绒露出来,竟然用一条条透明胶粘的七扭八歪,面目全非!我的心又钝钝的痛了,翻了翻钱包里面还有400多块现金。我抽出100块攥在手里,想要给这个妇女,让她给孩子买件衣服蔽体,于是我跟在妇女和孩子后面走,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上前说话的时机。结果跟了整整一条街我都没有鼓足勇气上前说明,只是把那100块钱攥在手里暗暗发力,终于在下一个路口停下来,站在那里,看着母子二人离去的背影,那一刻,我好恨我自己。
想给予完全是发于本能,出自真心,可是一瞬间的害羞和犹豫总是让我和自己想要做的事儿擦肩而过。
在微博微信里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都会尽自己一点小小心意捐一点钱,希望能带动和帮助在这一刻需要怜惜的人。
可是离开手机电脑的掩护,一回到现实生活里,我就变成了一个怂包。
这两件事发生了好几年了,可是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遗憾挥之不去。
再一次领着同学重温课文,才明白,原来大多数平凡的人心里的感情都有类似的节点,所谓的遗憾和后悔,无疑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发自心底的愧怍。
真想让自己脸皮厚一点,向前走出那个路口,张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离善良再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