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沮丧:道理全都懂,依然过不好;想要求进步,习惯难养成。内心一直豪情壮志,行动总是虎头蛇尾。
看到别人的好身材,下定决心健身跑步,可坚持不了几天;
眼见别人能力飞升,也买了一堆书回家,但没翻几页就放弃了;
看别人在成长的路上一路绝尘而去,自己不是在苦苦挣扎就是不断的放弃。
养成一个习惯,真的很难吗?
葛振林老师告诉你,其实一点都不难。
葛振林老师,是一名心理学硕士,高级企业培训师,资深人才顾问,迄今已经面试超过8000人,他通过专业知识,结合丰富的面试经历,总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习惯的差距。一下记录是作者为深圳读书会的分享做的相关记录。
在这次分享中,他还带来一个简单易懂的模型MAPS,只需掌握4点,习惯养成不再是难事。
1.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分享开场时候,葛老师和书友一起猜“三真一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很多人选择都是基于自身习惯而非判断。
习惯对我们有多重要?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说:“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也就是说,其实你所有的习惯,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行为习惯,最终都决定了你的生活品质,以及命运走向。
所谓的自律,不过是一切都习以为常。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去刻意培养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习惯,如健身,读书,早起......可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都能坚持下去呢?
因为道理你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2.为什么改变习惯这么难?
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原理。那么改变旧习惯,养成新习惯为什么这么难?
其实,养成一个习惯的原理,就是大脑的神经元开辟新的神经链接。改变旧的习惯比较困难,是因为因为大脑已经习惯了旧的模式,而且它更倾向于选择熟悉已知的。
我们之所以不能改变习惯,往往是开始不了,坚持不下去。要么动力不足,要么意志力不够,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好的方法。
那怎样的办法,可以拯救那些动力不足,意志力不够的小伙伴,帮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呢?
3.绘制属于你的习惯MAPS
葛老师用的自己瘦身的经历,以及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总结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利用MAPS绘制属于自己的习惯地图。
1.动机
做任何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那么你养成习惯的动机是什么?
是想要别人的习惯,还是真的是自己需要的?为了合群还是为了其它的目的?
关于习惯,大部分人只会关注两个点:我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要该怎么做,而忽略了我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
心理学上,一个人的改变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结果的改变,最终你得到了什么结果。第二,就是过程改变,你怎么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结果。最深的一个层次就是身份的改变,你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切改变的前提都是我想要。真正的行为习惯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
在你决定培养一个习惯前,先想清楚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行为。
有了动机,就会有相应的行动。那怎样才能让这个行为更愉快,不会让你有太大的压力?
人性都是偏爱简单的事,我们生活里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其实都是简单易行的事,反而有难度的事总让人望而却步。
想要养成习惯,就要遵循最小阻力原则,让行为习惯简单到不会失败。
比如把做每天100个俯卧撑,改成每天1个;每天看1个小时书,改成看1页书......
最小阻力,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保护习惯的萌芽状态。因为你只有先拥有了一个习惯,你才能改进。
其次,好习惯很难培养,坏习惯很容易生成,而且坏习惯除了被替代,是无法去除的。因为坏习惯的奖赏是及时奖励。所以在培养好的习惯时,记得小目标及时奖励,大目标延迟满足。
也可以通过喜好绑定,将自己喜欢的习惯和需要的习惯绑定,让一个习惯带着另一个习惯前进,如你喜欢听书,也需要健身,就可以边跑步边听书。
习惯叠加:继当前行为后,继续要做的行为。如看书前,可以先运动一下。
3.关系
一个人快,一群人远,与优秀的人同行,你会走得又快又远。
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在改变习惯和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彼此的习惯。
如果你想改变,不如加入一个圈子,寻找相同的伙伴,相互鼓励,相互监督,通过他律来自律,比如读书打卡群,跑团等等。
4.环境
环境变化,人的行为自然而然的跟着就变化了。
可以通过打卡,贴名言警句,给自己不断有视觉提示,另外创造便利的环境,在行动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犹豫,想到就去做,可以划分工作区域,减少干扰。将特定的行为与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降低行为阻力,从而提高养成习惯的可能。
4.总结
要养成适合自己的习惯,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MAPS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习惯和计划。
习惯坚持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目标,所以不要为了偶尔漏掉而懊悔,没关系,接着继续做就是了。
要记住:小行动,大进步;先完成,再完美。哪怕一点点行动,做永远比不做强。
推荐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