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无法单方面去评论的,因为这其中牵连着事外者不得而知的真相,可是往往越是这样置身事外的人,总是带着一种近乎狂热和不辨是非的态度,有些恃强凌弱,有些以弱欺弱,极端于两边,令看者心生悲叹。
有以上感慨是来自于今天介绍的两部电影:《狩猎》》和《熔炉》。
《熔炉》讲的是在一家聋哑障碍人学校中一位新进老师带领受害学生去揭发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
《狩猎》》讲述的是在托儿所的小女孩因对在其工作的职员男主角亲近,做出了一些幼稚而单纯的示好,但男主婉转的拒绝了,因此小女孩开始撒谎称其男主角对她性侵行为而引起整个小镇对他进行排挤和压迫的故事。
一、弱者的选择
同是一起性事件,对比两部影片,你会发现在利益当前时,人们心中的善恶其实是有权衡的。
在两部影片的开始,《熔炉》中当学校内部发生的性暴力事件暴露,学校的领导被告至法庭开始审判时,你看见了不是为弱者伸冤的有爱人士,而是一群拿着牌子高喊领导如何为地方做出贡献的市民。
而在《狩猎》中当托儿所院长从小女孩那得知性侵一事,仅对男主进行了询问及请来心理人员咨询后,未曾做出任何具体调查便轻信小孩之言,不顾事件是否真实以及是否会毁掉其个人声誉的严重后果,告知了所有家长,开启了一场整个小镇针对个人的风暴。
究其两个故事,你觉得在熔炉中那些高喊领导冤枉的市民心里是没有任何一丝怀疑的吗?他们即使心有疑,但受害者不是自己,那么为了不破坏两者之间的利益,同为弱者的他们,即使明知真相,却依旧选择支持,不是因为他们觉得领导真的无辜,而是有利可图。
而在《狩猎》》中故事的所有人都身处于同一个阶级,没有多大的贫富之分,也就不牵扯什么利益,于是每个人有了评判善恶的权利,这种权利会给人一种错觉,尤其是没有自我独立判断意识的人来讲,当看到众人的选择,会随其大流,而忘记了先去查明事情的真相。
二、弱者的沉默
对于发生同一件事却不同情况的两个故事,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在故事一里,你见到的是两种不同阶级的斗争,一个是备受欺辱的弱者,一个是凌驾之上的强者,当弱者们看到同类受到欺辱和压迫,会自动聚集互相支持和帮助。
但故事二里,即使在警方查出小孩们所说的情况都是假的,小女孩也开始道出事情真相时,男主却并没有因此得到众人的道歉,甚至依旧受到大部分人的排挤,我想这并不是人们不知真相,而是在真相面前,人们更屈从于群体的沉默。
记得刚上初一在一次喊起立时,不知是谁吹了一声口哨被老师听到,老师一定要逮出是谁,而我莫名其妙被人指认,老师问我谁可以证明不是我做的,当时站在我身旁的同桌却不敢站出来为我做证明,事后他说因为当时全班都没人站出来,所以他也——
仅仅因为旁人的沉默,造成自己的胆怯,从而使得无辜者受此牵连这一类事件应该不止我一人有过,他们并没有受到威胁,但他们却成为这件事的间接杀人者。
而发生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因为:大家皆属于一个层面,没有外强的“侵袭”,使得斗争可能随时成为内部的一场残杀,而失去一个被某些人针对而置于弱势的同伴,不为其发声,免遭其难,便真的就对许多人而言轻而易举。
三、弱者的温暖
在故事一里的结局是审判输了,因为弱者方律师的背叛造成强者方被轻判,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萎靡消沉,反而更加团结,凝聚,到这个时候,你也许会问既然没有外界的迫害,为何他们没有分崩离析?而这样似乎就与我刚才所说的弱者之间的残杀有驳。
其实不然,弱者的残杀往往需要很多因素,故事二中朋友之间的不信任,他人口中的以讹传讹,使得男主遭到排挤和压迫,但你同时也能够看到男主角身边仍然有相信他的家人和朋友,这两种极端也是明显的表现出了弱者之间的温暖与残忍。
现在回头想想我自己的那件事,刚上初一的我们彼此还不够熟悉,加之大家也都刚刚十三四岁,遇事少,在那种场合下想必大家都还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默不作声是正常的现象,而那时唯一站出为我作证的人虽与我不熟悉,但他看到事情的真相,说了出来,也是正常的。
只是他的举动与故事一里那些帮助聋哑儿童的人们的温暖是一样的,他们都有选择默不作声的权利,但他们都没有坐视不管。
我很喜欢熔炉里的一句话,它说,“冬天之所以冷,是为了告诉大家,身边的人的温暖有多重要。”
是的,也正是因为感受到他人的冷漠与残忍,才让我们明白这世间的温暖与善良是多么珍惜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