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没有人设是最好的人设。
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推演所有可能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情。人类世界有很多事情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从这一点来看,任何人都不具备成为某种例外的特权。
破除人设,也是接受世界的复杂性。人类脱离孩童时代非黑即白的世界观,需要理解这个世界是善恶交织的矛盾体。在真实的世界里,好人走下“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神坛,坏人脱离“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印象,人们都有可能做好事,或者做坏事,或者做他们以为是好事的坏事和他们以为是坏事的好事。于是我们意识到,对于人们的“好”或“坏”的评价缺乏可量化的客观标准,它是一种主观评价。
偶像崇拜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它往往以为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这种机械的评价标准,能够反映经验积累的作用,同时不利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和改变,不利于人们认识善恶交织的人性。一个需要父性的社会,是很有可能出现偶像崇拜的。
可以看到“好人不得好活”的情况,电影《芳华》的男主角刘峰,对所有人都很好,是个“活雷锋”,而他持久善良的结果是人们以为他不会犯错,于是舆论不允许他有自我的诉求,有超前于世俗的行为,有不符合善人形象的迹象。刘峰的一次真情流露将他“常人”的一面显露出来,而这也正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因为大多数人之所爱,是“高大全”的他。在他们眼里,只有完美的刘峰才是好的,而这种完美是不真实的。
像《走西口》里的田耀祖,把家里的房产作为赌注,然后背井离乡杳无音信。有一天私塾老师从他的儿子口中听到他寄钱回来的消息,感叹“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是在变好的,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而他的过去,作为一种既定的事实,不可恭维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人设的状态似乎可以包容以上两种状态。即这个人可以是好的,也可以不是好的,因为他是正常的人。可以接受他的优点,也可以接受他的缺点,因为都是存在的。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人,大多数时候是好的。
这就是时候去明白爱的是一个人,还是他的人设了。如果我知道黄渤是情商高、有实力、追求梦想的人,而有一天我发现他情商不高、实力有限、梦想遥远的时候,我不再喜欢他,这种出现了“人设崩塌”的情况就证明我爱的是黄渤的人设。而如果我知道的本是一个人客观真实的样子,作为一个复杂统一的矛盾体,我对人不设预期,对方没有人设,那么便不存在“人设崩塌”的问题,这样也是容易交到真诚的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