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之际,有四位将领对宋高宗创建与巩固南宋政权至关重要。这四将便被后世称之为“南宋中兴四将”,分别为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按理说,这四将为同功一体之人(如汉初韩信、彭越、英布),应该一存俱存、一亡俱亡。可最终的结果是,只有岳飞遭到了宋高宗的毒手,其他三将都安享富贵,这又是为何呢?
宋高宗为何不支持岳飞北伐?历来主流的观点是认为宋高宗怕岳飞迎回“二圣”,以致宋高宗的帝位不保。其实,即便迎回“二圣”也构不成对宋高宗帝位的任何威胁。宋朝的文官制度极度成熟,武将被压制、皇族不领兵。自宋太宗之后,还没有发生皇族争位的事情(彻底丧失了争位的条件)。
而宋高宗的名分已定,即便迎回了“二圣”,也只能被当成“太上皇”奉养。再则,宋徽宗已上了年纪,又系昏庸无能之主,在金兵南下的时候,已经撂挑子让位给宋钦宗了。
而宋钦宗的性格也比较懦弱,在宋高宗的生母韦后被金人放还时,宋钦宗挽住韦后的车轮,请她转告宋高宗,若能回去,他只要当个太乙宫主就满足了。两宋之际,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而以宋钦宗的才能与胆魄,即便宋高宗让位给他,他都未必愿意再当那个皇帝,更别用说去争帝位。
那宋高宗为何不支持岳飞北伐呢?除了南宋的后勤补给困难及军力不足外(欠缺骑兵)。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岳飞成为“西楚霸王”,一旦岳飞彻底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直捣黄龙、蹀血虏廷不太现实,最大程度上收复中原,而逼迫金人送还二圣)。那么岳飞在宋人的心目中,就如同巨鹿之战后,项羽在楚人中的地位。而一旦岳飞成为“西楚霸王项羽”,那么宋高宗就只能沦为项羽光坏下的“楚怀王”,这是宋高宗不愿意看到的,败更不足论。所以,岳飞北伐对宋高宗来说,无论胜负,都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宋高宗为何杀害岳飞?宋朝的政权是承接残唐五代,残唐五代时期,武将当权,“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极不稳固。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又“杯酒释兵权”,收缴了武将的兵权。防范“武将”成了宋朝的国策,所以“重文轻武”,以“文官制度”来防范武将势力。
而宋金交战,又给了武将掌权的机会,这对朝廷来说,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所以,一旦宋金的关系缓和、南宋的安全警报解除,宋高宗就立马收了韩世忠、岳飞、张俊等人的兵权(刘光世的兵权早被剥夺)。那为何宋高宗还要杀岳飞呢?那是因为岳飞在军中、民间的威望太高,又极其清廉,深受军民的爱戴与拥护。
像岳飞这样“完人”是最让皇帝放心不下的。《东周列国志》有一回目为”公子鲍厚施买国 齐懿公竹池遇变”,这公子鲍也就是历史上的宋文公,是靠弑君当上了国君的。其他诸侯国都以此来讨伐公子鲍的“弑君”行为,但最终没办法,公子鲍太得民心了,深受百姓们的拥护与爱戴。历史上的“田氏篡齐”、“王莽篡汉”都是以民心为基础的。
或许有人会说岳飞的品格高尚,绝不会做出来“篡逆”之事。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时,即对石守信等将领说道:.......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皇权的神经是极其敏感与脆弱的,他不愿冒这个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朱元璋大杀功臣,本质上也都是如此。
岳飞虽被收了兵权,而一旦宋金有战事,朝廷内外必将施压给宋高宗,逼迫其再度起用岳飞。在五代时期的两次黄袍加身(郭威与赵匡胤)都是以抵御外寇(契丹)为由的。岳飞正值壮年(比其他中兴三将年轻十几岁),最有将才,对宋高宗来说也最“桀骜不驯”(连下12道金牌)。战乱时代的君主神经更显脆弱,宋高宗亲历了“苗刘之变”、“淮西军变”。所以,宋高宗的内心对武将很是忌惮,而对岳飞最放心不下。
岳飞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莫须有”更合理解释是“不须有”而不是“或许有”。宋高宗是不会以“或许有”的证据而“自毁长城”的,其杀害岳飞的理由只能是“不须有”罪名。朱元璋起初屠戮功臣,还“罗织其罪名”。到后期其发觉“制造罪名”实在太累,所以,干脆以直接、粗暴的方式,将傅友德、冯胜这等功臣直接赐死。
秦桧只是宋高宗杀害岳飞的执行人,秦桧跟岳飞并无直接利害冲突(一人为将,一人为相)。而杀岳飞这样的“英雄”,是肯定要承担“恶名”的。秦桧只是宋高宗杀害岳飞的“恶名承担者”,宋高宗本人对秦桧还是“感恩”的,秦桧临终前,宋高宗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秦桧死后,宋高宗追赠其为申王,谥号“忠献”。
自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使得中央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务於中央皇权的“近代公务员体制”,文官集团都是服务於中央皇权的。所以,在隋唐以后,不论是“权相”还是“权阉”都是依附於皇权的,离开皇权,其啥也不是。“权相”与“权阉”并不能直接威胁到皇权,而只有“武将”能够直接威胁到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