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不能养成阅读习惯而头疼吗?知道自己为什么养成习惯这么难吗?
《卡片笔记写作法》里,作者申克阿伦斯告诉你了如下的答案: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
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这周我在这本书的打卡共读营担任组长,对这句话的感受太深刻了,明明是打卡就能返199元押金的活动。
每个人报名前,心里都是想着要拿回押金的。
对于我这样,已经把读书当成自己喜欢的一种日常性工作,像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所以拿回押金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
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够从读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在输出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顺便把自己的各个自媒体平台运营起来。
每天会有广告收入不说,还收获了粉丝的关注和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带驱动力和奖励的正向反馈系统。
在督促大家做作业,点评、审核的过程中,我也能发现很多比我优秀的小伙伴,大家在群里可以互相讨论,互相鼓励,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不少东西。
因为有人监督,也能在平台通过粉丝的反馈和系统的推荐,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一方面让我更有意识输出对他人有价值的内容,不再自嗨式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把知识变成行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阅读变现,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这一年多践行的高效阅读,我个人从读书这件事中得到的好处太多了,从收入增加到身份改变、圈子升级,视野开阔等方面,全部都有人见证,也都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所以,我几乎是毫不费力地就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到现在成为一个每天都会读书的人,没有为培养阅读习惯而挣扎痛苦。
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接受自己一开始的笨拙,接纳自己读书不够快,理解不透彻,输出质量很差的现实,就是因为自己基础很差,所以更需要给自己一段成长的时间。
其次,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的昨天比。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把时间拉长来看,只要每天都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一年365天,我就比去年的自己更优秀。
相比身边不读书、不学习、原地踏步的人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飞跃了,这也让我彻底摆脱了整天家长里短,慵懒度日的人脉圈子。
进入到积极向上、同频共振,正能量满满的圈子,生活变得热气腾腾,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欣赏也与日俱增。
其三、就是作者说的有积极的反馈循环系统,这也是我加入镜姐梦想领读会,成为会长,并晋升为合伙人的重要原因。
边读书边创业,有清晰的成长路径,听话照做,3-5年成为年入百万的读书人,根本不是问题。
最后,愿意成为长期主义者,终身阅读。
接触优秀的人多了,会发现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在拼命努力,重点是大家都很享受每天都在进步的体验。
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努力有看得见的回报,更能激发一个人的热情了,拒绝假勤奋,拒绝自我感动式的努力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一切努力的结果都要有可衡量的标准。
而且他们个个都是长期主义者,都有长期读书学习的习惯,效率极高。
眼睁睁看着那些早已实现财务自由,比自己优秀很多倍的人,都比自己还努力,作为普通人的我,还有什么资格喊苦喊累呢?
再说,从读书中吃过苦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品尝到甜的滋味,无论怎样都不会吃亏,用知识投资大脑,绝对稳赚不陪。
而那些只想用交押金打卡的形式,倒逼自己读书输出的人,一开始还激情十足,慢慢就失去动力了,只能硬着头皮痛苦地输出笔记,或许最后也能完成任务,但难免会有敷衍了事之嫌。
阅读习惯的养成,恐怕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其实,只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积极看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正向反馈,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对待共读,相信不管怎样都一定会有成长的。
所以我们读书,还是要带着点功利性,为自己建立一个反馈系统,真正把读书当作能够带来喜悦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只靠情怀坚持读书的人,通常都比较随性,也不喜欢被约束,说白了就是对自己没要求,阅读目标也不够明确。
嘴上说要培养阅读习惯,也只是三分钟热度而已,很难长期坚持做一件事,读书、学习的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
虽然也有人说自己有目标,但往往都是比较模糊,比如成长自己,就是很虚的回答,并且很难被量化,没有可量化的指标,成长就显得华而不实。
就像书中所说:
如果我们的学习不是作为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收纳信息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模型框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学习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更何况,读书、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通过运用卡片笔记法,读书时顺便输出自己的思考,生成强大的大脑外挂,累积知识的复利效应,形成自己的学习系统,读书、写作习惯的养成,就不再是难题。
希望这本书也能够帮你重新认识阅读这件事,轻松养成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