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小半月的论文,学到了什么?
后期校稿时开始追《思美人》这部扑街的古装剧,人人说其劣,独我一直兴致勃勃。一边单曲循环主题曲《思美人》“思美人兮心若香,思美人兮月苍凉……”一边撰写论文“《九歌》天神、地祇、人鬼形象之比较”,那感觉很微妙。
看电视,一开始也和弹幕一样不懂为何楚怀王自称“不谷”,为何大楚巫地位如此之高……后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不谷”乃楚王自称,相当于“寡人”、“孤”等君王自称。楚人“信鬼好祠”,楚地自古巫风盛行,“巫”传达神灵旨意与人的诉求,是人神交接得以实现的纽带,因此“巫”地位颇高,甚至于大巫能高居庙堂指点江山。楚国的大楚巫作为地位最高的巫,以其神秘性称霸朝堂,而斩杀大楚巫致使楚国大旱三年,不知真假,但足见其威慑力。
剧中出现了滋扰楚国边境的越国,越国被楚国打败。剧中提到越王在秦相张仪的阴谋之下举兵伐楚,从此衰落偏安一隅。但越国公主一直试图复国,侄儿即越王之子无明为了越国子民的安危反对战事,与其僵持不下。
这段历史我还未曾考证,但说到越国,不由得想起《越人歌》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研究称,屈原《九歌》原是越人之歌,“兮”字用法可见一斑。该怎么理解?可能是因越国大败于秦后风俗文化传入楚国,影响到屈原的创作。也可能是屈原后来被放逐到沅、湘之地,即越人所在地,耳濡目染,加之自身惨遭贬谪却始终心系国家,这份悲愤与悲凉的越风融合,形成极具浪漫神秘巫风的《九歌》。
有学者认为《九歌》诸篇皆为祭祖所作,楚国自古“国之大事,在戎与祀”,通过祭祀祖先神灵祈求福佑,力保对外战争凯旋。楚怀王时期,秦国已有吞并天下称霸之势,楚国作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被秦国视为眼中钉。两国虽有姻亲,但秦王的野心与张子的连横策略相得益彰,秦国伐楚,大败楚军,楚国朝野震惊。这时候,楚国慌乱之中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对巫愈加崇敬,大兴祭祀,巫风弥漫整个郢都。这或许就能理解在男权社会里身为女人的大楚巫何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赋予扭转国运之能。严格说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宋元明清最为严重,战国时期还不至于,譬如楚国嫁到秦国的芈八子后来自称太后,长年摄政,堪称最早的“武皇”。不过这不是我研究的范围,此处跳脱了。
《思美人》女主被称作“山鬼”,即《九歌.山鬼》篇的“巫山神女”,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身份的说法。山鬼乃屈原所梦,她“既含睇兮又宜笑”,面容姣好,“乘赤豹兮从文狸”,在林间穿梭,等待、寻找心上人。可惜没有等到,“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令人心疼不已。
“山鬼”第一次出场以百戏团女子的身份脚踩悬空的绳索,一边跳舞,一边唱着《橘颂》,这也是屈原所作,但不属《九歌》,而是《九章》中的一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这种橘树长于南方,不愿迁到北方,好比屈原不改气节,“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世人道“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当如此树,“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屈原由年少轻狂到后来的“闭心自慎”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而始终不变的一直是“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九歌》中的抒情对象除了被普遍承认的神灵身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楚怀王”。屈原擅用“香草美人”等意象,自比石兰,以“美人”暗喻怀王,得不到美人芳心好比受不到君王重用。如若将每一篇都这样理解,那屈原写给楚怀王的“情书”可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可惜无论屈原跳江与否,楚国国运已成定数,秦统一天下势不可挡。与变法图强的“虎狼之师”相比,六国勾心斗角,纵情声色,合纵竟大败于秦,只能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任何一个国家灭亡根源都在自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灭于秦国,多年后西楚霸王项羽攻入函谷关,又何尝不是天道轮回,作茧自缚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逃不掉的魔怔。
灵均已逝,楚辞尚存,神奇的巫楚文化世界还有许多面纱待揭,我或许连入门都谈不上。自身渺小方觉宇宙之大,历史的长河从来留不住岁月,留下的只剩痕迹,指引我们追溯,在探索中找寻新的方向与身心的归宿。“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少司命慈悲仁心;“高飞兮安详,乘清气兮御阴阳”的大司命威严高贵。这一对是我尤为欢喜的神祇,大小可作男女之分,大司命司人生死福夭,少司命司人子嗣姻缘,掌控人的一生,由生到死。
最后,还是要感谢屈原送给我们端午节,又该包粽子了,也快到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熟读《离骚》,在考场应答如流。
粗陋鄙语,谨作笑谈。
2017/5/28 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