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反对陪臣执国命的。
周武王开国以后,周公建立了一套诸侯分封制度,王是高高在上的天下公主,但是一个人没有能力管理那么大一个国家,只好把自己的兄弟叔侄都拉出来,一人一片地盘,去执行“我的地盘我做主”,成了诸侯国,各位诸侯,又依样画葫芦的,把更小的区片分封给他自己的兄弟叔侄,这是大贵族阶层,依次又有小贵族,大夫,士等,一级一级的延伸下去。
在那个时代,这个办法应该是合理的,也是无奈的,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拱手相让,但是当时的物质环境,组织能力,没办法形成现在的这种治理格局。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建立的这一套“礼”,也一直在四处游说,希望能够回到周公时代,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都做到位,他的看法是,只要大家都这样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这里不去展开这个话题,继续说陪臣执国命。
陪臣,就是下属,下级,当时特指士大夫这些大贵族的家臣,国命,说的是国家的命脉命运,指的是掌控诸侯国的权力。本来诸侯国应该在国君与士大夫们的共同治理下繁荣发展,士大夫手下的家臣是没有资格参与的,如果有某个家臣参与到了诸侯国的治理当中,那就是“陪臣执国命”,那是于礼不合的。
如果翻译一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越级管理,本来是一个普通员工,应该听命于自己的直接领导,可是他却越过了这个直接领导,去找老板商量事情,最终常常落得一个两面不是人的结局。
孔子的君臣父子,其实是一种用制度对人进行约束的管理方法。不管是家庭,单位,国家,离开了制度建设,都不会发展的很好,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要求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够遵守执行,就非常必要。
春秋时期,孔子所推崇的那种制度,几乎没有什么人遵守了,深居洛阳王宫的周王,他的行政命令,就算在洛阳城内都执行的不怎么样,更不用说其它地方,各个诸侯国,有许多也走上了周王的后路,被手下的士大夫掌权架空者,并不罕见,而许多的士大夫,也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被自己手下的家臣架空了。这就完全违背了周公那一套“礼”的规定,变得乱七八糟。
孔子看到的是社会的混乱,是人民生活的不如意,他渴望改变,但是自己也提不出来什么新的思路,只好把周公那一套拿出来,四处游说,结果是四处碰壁,不得一逞。因为时代变了,以前的那一套已经没用了,硬要大家去遵守,怎么可能?
唯一的出路,就是变革,首先是对制度进行改造,设计出来一套能为当世人接受并遵照执行的制度,才能让社会走上正轨
从管理学角度,说穿了很简单,就是要用动态的思维来看待制度,一旦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做出改变,不然,或者制度得不到执行,或者为了执行制度,妨害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