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同样一本书,有些人读完就忘,只记住只言片语;有些人能够向别人阐述书中观点;高段位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的阅读方法,造就学习效果的千差万别。为了揭开高效阅读的面纱,我学习了三本经典之作《深度学习的艺术》《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学习》,本文是我融合三本书之后的成果。
《深度学习的艺术》其实可以看成《精进》里的一个章节,作者是知乎大神采铜。《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把学习分成四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推荐主题阅读的方法。《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是一位学霸,作者不仅提出了高效学习的方法,还告诉我们高效人士的几个习惯。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作者把阅读分为五个阶段: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
1
获取
是阅读的初始阶段,作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简化:删除无用的信息。
比如“彼得,你快过来、你快过来、你快过来。”就是彼得,你快过来乘以三。
我理解为抓取关键词,每当看外国文学作品,很多人会被长长的名字弄得头晕,我们其实可以直接用A代替,知道是个人名即可。
其实我们也可以删除无用的书,这可以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方法,在基础阅读阶段,你需要浏览书名、标题、序言等,在内心归类,从而知道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
在信息化爆炸时代,缺的不是书,而是分辨书的能力。
容量: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因为一本书总比一句话更加丰富。这里的信息当然指经过简化后,有用的信息。
速度:视具体情况而定。经典适合仔细品味,鸡汤作品可以快读。并不是每本书都需要从头到尾读完。
如果实在不知道读什么书,可以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主题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来选择书本的办法,比如我想学习阅读的技巧,我可以选择《精进》《深度学习的艺术》等;我想提升思维,我需要阅读《黑天鹅》《房间里的大象》等书。
也可以下载得到app,分类下面有各领域的好书,亲测都不错。还可以关注“十点读书”,里面有座各人成长馆,也是一些文学类好书。
深度学习的第一步是选对好书。
2
理解
这是阅读第二阶段,即要读懂书。有些书本身通俗易懂,我们不需要花费精力在这上面。有些书会晦涩难懂,出现我们不了解的概念,这个时候可以放慢速度,反复阅读,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
做好相应的笔记。这个过程的笔记一定要简要,主要记下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与其他主题之间的联系,并画上相应的箭头。
我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做笔记,但那个时候的笔记主要是完美复制老师的知识点,没有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缺少系统性。就像书的叶子,孤零零挂在树上,风一吹,就被吹下来。
3
拓展
分为三个方面:深度拓展(背景探究)、横向拓展、纵向拓展。
这个阶段对应《深度学习的艺术》中的融合。采铜认为有三种方式:迁移、印证、互补。
迁移即A到B,或者B到A.印证是A=B,互补是A&B。
拓展其实是一种发散思维,由点到点,或者由点到面,依次晕染开,最后变成一幅水墨画。
4
纠错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的观点也只是作者的想法,由于国籍、年代等不同,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适合实际情况。
反思全书,不妨问问自己:这本书说的观点对吗?是部分对还是全部对?
同类的书相互比较,比较相似点和不同点。比如这些书都强调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很重要,把书本当做整体性来学习,划分学科的做法不可取等等。《如何高效学习》一书特别强调比喻的运用。
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驴子是马遛一遛就知道了。
5
运用
应用其实是一种“大融合”思想,只有分析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快速调动知识储备,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知识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在于你能运用多少。
有些教授才高八斗,上课只能照本宣科;有些老师可能只有“一桶水”,却发挥出一口井的威力,就在于你调动知识的路径顺不顺畅。
而这些路径就是“知识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树干、血管。要让知识快速流动起来,就要看我们知识的路径是不是畅通无阻。
当然深度学习还有很多技术,比如有些专家认为学习方式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我属于视觉型,听书比看书的效果好。
我们要用“把玩”的心态看待学习,不是看学过什么,而是“玩”过什么,把学习当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样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我把阅读看做是一件长时程问题,即没有解决,值得长时间探索的领域,继续深耕,努力打造成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