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于人而言不仅仅是照明,更是一种温暖。
小的时候,跟着父母的工作流动。他们都在船队工作,也就是现在的航运公司,不过条件是天壤之别的。那时候没有电,我们用的是一盏油灯,那种带着玻璃罩的油灯。每到晚上,爸妈下班回来,我们一家人就可以聚在油灯下。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看着妈妈给我们做饭。那时候的灯光很昏暗,但是在我们的心中确是明亮而温暖的。有时候遇到买的灯油不好,灯罩就经常被熏黑的很快,就要把它取下来再刷干净。不小心把灯罩打烂的事情也是经常有的。吃过饭后,大人们都闲下来了,几条船上的人就会聚在一起,说笑话打打牌什么的,以排遣晚上漫长而无聊的时光。当然最主要是在天冷的时候。那时最开心的就是一群人挤在一起,写成一圈,以灯光为中心听姥爷讲《三国演义》。姥爷的书讲的特别好,那叫一个惟妙惟肖。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单田芳,刘兰芳,我只知道我姥爷。
到了上学的年纪,虽然爸妈很舍不得,但是还是把我送到姥姥家里住,因为我上学了。那时候电还不是很普及,有时候还是要用油灯,停电的现象也是经常有的。虽然有了电灯,但是一只五瓦或者十瓦的小日光灯也比油灯看不到哪儿去。每天在灯下写完作业,姥姥就给我讲故事,因为她害怕我会想爸爸妈妈。记得那时讲的故事有《西游记》《七仙女》等,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应该算是《刘海砍樵》了,至今都记得那句“奇怪奇怪真奇怪,山里出了个女妖怪”。在灯光下,姥姥教我缝沙包对布尖(过去条件不好,把一些碎布剪成不同的形状,再用钱缝在一起,关键是缝出不同的图案)。姥姥的手特别巧,缝出的布尖总是很漂亮。我就背着用布尖缝的书包,总会引来同学们的羡慕。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身边,但是我很温暖,因为在灯光下我知道了很多好听的故事,跟着姥姥手也变巧了。
上学之后,灯光对于我们而言就更温暖了。我们兄妹三人各自趴在自己小桌上,在同一盏灯下学习。爸爸妈妈不识字,哥哥姐姐就成了我的老师。在灯光下一同学习,一同成长。夏天的晚上,学习之余,我们会拿着手电筒到树林里捉蝉,苍虫等,那时候的灯光带给我们的是快乐。
随着生活条件慢慢变好,我们都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小空间,虽然很小,但是属于自己。下班后,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书学习听音乐,自娱自乐。特别怀念的是毕业第一年,每天下班后最快乐的事就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读书。自己渴望上大学,最好的弥补方式就是自学了。我没有把自学当做拿文凭的方式而是当做真正提高的方式。在那段时光里,一盏台灯伴我苦读。在那段时光里,我自学完成了中文大专和本科的课程。尤其是古典文学,抄,翻译,背诵,鉴赏,每晚都学到深夜。看到我付出的是那盏台灯,温暖我的是那昏黄的灯光。正是那段岁月,为我的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带着我的孩子们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这个小圈子里。
结婚后,尤其是刚结婚不久,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家里,那时候只是感觉爱人是自己人,对于其他人还都是有距离的。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家属院,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我们房间的灯亮了没有。看到灯光,就会很欣喜的回去,因为他在等我。看不到灯光,哪怕是其他房间都亮起了灯光,给我的感觉仍然是孤单,失落,就不想回去,哪怕是再出去转一圈也要等到自己房间的灯亮才肯回去。因为那时只有灯光才能给我以归属感。
有了儿子之后,很多时候灯是彻夜不灭的,方便随时看到他。等到儿子大一些,再大一些,就开始在灯光下给儿子讲故事,辅导儿子学习。就这样再灯下陪着儿子到高中毕业,他不睡,我一定是醒着的,即便是不在他身边,也要亮起灯,从心里告诉自己:儿子还没睡呢!如今,儿子已经走向工作岗位,有时候要加班到很晚,我总是亮着灯,想着给深夜回来的儿子以温暖。因为以前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上晚自习回去,总能看见妈妈拿着手电现在家属院门口,总能看到矮小的平房里点亮的昏黄的灯。光线虽弱,但是温暖。
喜欢漫步在路灯下,看着自己被拉的长长的影子;喜欢晚上办公室里还亮着的灯光,感到了进取的力量;喜欢水里倒映着的灯光,水波漾漾里泛起的是闲适的生活……很多时候,很喜欢这种有灯的感觉,不仅仅是照亮,还是心境,更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