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所谓仁,是指对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相互依存。尽心做好自己,剩下来的,交给时间。
恻隐之心,仁之端者,与孟子的儒家思想,如出一辙,如果一个人看到小孩在马路边玩耍,即便那孩子与自己毫无干系,他的第一反应也是立刻把孩子从马路边抱开。这是不忍看到孩子出事故。是人们天生的同情心,也就是拥有恻隐之心。
如此看来恻隐之心是人的天性,恻隐之心发展成普遍的善举,就成了仁。因此仁的发端是恻隐之心,成仁取义并不是什么匹夫之志,而是人人可得的,只要你能发扬本身已有的恻隐之心就可以了。推行仁义,就在日常生活中。
但仁慈,仁爱依然讲究个度字,过分的仁慈,仁爱,好比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农夫把“仁慈、兼爱”施于蛇,东郭先生把“仁慈、兼爱”施于狼,都将因此险遭厄运。而现在就好比施舍与人,结果却被骗的感觉。
“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由此看来,仁的本质如天、如海、如雨露,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慈惠恻隐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真正具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的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种种生灵在他的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