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语文教育大体上是这样的:通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最高目标是提炼文章中心思想;整体把握之后,进一步深入解析,找出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既然是重点那么就一定要背诵的;再研究研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修辞方法仿写句子,又或选些例句进行改写,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什么“把”和“被”的改写,句子差不多折腾完了,再折腾字、词,学习生字、词时,什么近义词,正、反义词都开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又开始造句。
最变态的莫过于让你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时,对不起,你只能选内定的标准答案,不管你喜不喜欢!至于写作文,说多了都是眼泪。写作轻则抄袭,重则撒谎,不编不凑字数不够!小时候偶尔会撒谎,但那也是胆战心惊、惶惶不安的,可一旦从写作文开始,撒谎就变得习以为常、心安理得了。
作文这个巨坑,让人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十二年的大语文教育,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流水线体系吧,尽管如今女儿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我对目前的语文教育一无所知,因为我几乎没有过问她的功课。但是从大环境上来看,现今的语文教育和我所经历的二十几年前的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形式上或许有亮点,如高大上的多媒体教学,坑爹坑妈的家校互动陪读制等,但是大体上套路依旧。
近来我开始反思,这十几年的大语文教育中,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又给我留下了什么?思来想去,除了识记三千来个汉字外,几乎一无所有。什么文史常识、文学素养、人生观、价值观,有哪一样是在语文课本上建立起来的吗?没有!不存在的!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那些都是我在看课外书时所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人生的第一部大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偶然间翻阅了《悲惨世界》的其中一册,从此爱上小说一发而不可收,这部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使我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成为了一个正直的悲观主义者。
从初中开始,我几乎就没有认真上过语文课了,但是,我最为自信的始终是语文成绩,于我个人而言,课外书、小说才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事实上,语文考试中课外知识量才是决胜重点,数、理、化考试跑不出书本上的知识点,唯独语文除了送分题其他几乎都和课本无关,可是我们却要在语文课本上浪费大量时间、精力!
某位教育大家已经指出,语文教材甚至称不上“书”,因为它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人类对碎片化的信息并不“感冒”,如同我们每天面对那么多心灵鸡汤,却依旧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教材主编们将优质内容截取过来作为课文,就好比我明明想吃一个鸡蛋,他却只给我几克蛋白质,我想吃个蕃茄时,他却只给我几克维生素C,还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就是食物的精华,吃这些精华就足够了,其他都是糟粕。这些所谓的精华,从小学吃到中学,结果就是让人一见到就反胃、呕吐!
语文课本内容先天不足,后天就更恐怖了。
一篇好的文章,我估且将它比作一位面容娇好、身材窈窕的美女,通常情况下她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可是一旦放在语文课堂上,瞬间就变得血淋淋了。老师并不指引学生如何欣赏美,而是即将进行一场解剖。
首先老师会非常人道主义地引导大家先将美女掐死并肢解,原本完整的一篇文章,此时被硬生生地分了段,就好像不分段决然读不明白一样,一定是要分了段才能开始学习的。此时那位可怜的美女,已经香消玉殒、四分五裂了。
接下来老师就要大家拿出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开始检视美女的肢体,依次讲解这是美女的头部,躯体等等;还不时拎起美女的一只手臂或某条大腿,劈头盖脸地朝你扔过来,让你好好感受一下什么叫“手如柔荑,肤若凝脂”,说到皮肤,那么请同学们用显微镜仔细检查一下,美女有没有使用化妆品,辨别一下使用了何种化妆品。
之后老师可能会手起刀落剁下美女的某根手指,让你将它和其他手指进行一番比较,再试试把这根手指安在其他某只手上,再进行一番琢磨、把玩。
老师还会说,接下来同学们都各自说说最喜欢美女的哪个部份,其实教参标准答案已经内定了美女的右手,那么你若还想说你喜欢右腿,开什么玩笑,必须只能喜欢右手,喜欢左手都不行!
经过如此这般一番解剖,此时的美女已经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了,最后老师说,现在美女就归你了,带回家去,再重温一下美女倾国倾城的绝世容颜吧。而我们已经对她身上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已经了如指掌,还能产生什么美好的幻想吗?还有拥抱她的冲动吗?这清晰可辨的血肉,早已经让人呕吐不止了。于是乎,一篇篇被过度解析的课文,再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谁也不想要了,又统统留给了老师。
我不知道当初如此设计课程的初衷是什么!集中统一,便于操作?
诚然如此,如此科学地规范统一后,一个师范毕业生即可上任语文教师,只管按教参规定上课便是了,什么微言大义,什么文以载道,当老师的上学那会儿也没学到过啊!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本文无意贬损语文老师,大时代环境驱使下,即便是如此规模庞大的教师群体也同样弱势,微不足道!
洪荒浊浪,泥沙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