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很快,一转眼“特训”已经结束三天了。在训练结束的最后一天,我们“顺利”通过测试(距离好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领到了结业证书(目前的含金量,多半是留个纪念),拿到证书时,我并没有感到训练终于结束了,或者说自己就真的变得很强。而是,感到一个新的开始就要来了。
想要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陈双侠老师今年63岁,习练跆拳道已经55年了。对于跆拳道的认知和理解,远远高于我们很多个量级,这种差距真的不是靠练习多少遍动作,就能轻易达到的,他背后是那55年的沉淀和积累。
如果不是公司的组织,我是很难有机会见到“跆拳道八段”这样资质的人,陈双侠老师也讲到,即便在整个台湾,真正到达“跆拳道八段”级别的,五个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再看看自己的身边,几乎是没有这样的人的,因为跆拳道申奥成功,才算真正开始在大陆真正流行。
所以,这次见到一个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对我来真的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也看到了一个63岁,拥有武术技能和资质人的生活状态。之前,我认为武术是年轻人的运动,老了就打打太极就行了。现在,我感受到,很多动作你不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沉淀,是做不出来的。(姜还是老的辣,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的总教练邵教,在我眼里就是榜样,他练习跆拳道给我的感觉很沉稳、老练,有自己的理解和心得。来这以后,也是一直把邵教当做我的学习目标。但是和陈双侠老师一对比,邵教的那种稳重显的相形见绌。
我之前认为很酷的动作,在陈双侠老师看来,那就是不好的习惯。跆拳道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学问的,完全靠自己意象是很难想清楚,甚至会越练越偏,最后养成不好的习惯。往上推,我们的教练,教练的教练学的真的是正宗的吗?还是自己揣摩,或者通过交流学到的?
我们有很多自己的解释,比如,这叫自己国家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我创新等等,我之前练习双截棍的时候,也是以形成“自我的风格”作为最高追求。
在接触到陈双侠老师后,我才意识到练武术和治学一样——要严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标准就那一个,你不知道这个标准,即便做倒很像,也是东施效颦。哪怕动作做得很酷,那也不是标准,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些很酷、很流行的动作也都会慢慢退出舞台。
可是,这些标准的动作又要去哪学呢?在身边又有多大几率能遇见懂这项技术的人?要使用严谨的原则来筛选知识,会发现很多知识都是垃圾,甚至学了几年发现是错的,若果遇不到大师级的人物,可能错一辈子也不自知,相反还会自得其乐的为自己感到欣慰。
陈双侠老师已经回台湾了,该讲的大部分也都讲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教育。这也是结束时,有种想拜师的冲动,这种感觉在遇见邵教时也有过。
得到:
1.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时阻挡我们进步的真的是身边的环境,对于一个井底之蛙来说,如果不走出去,很难想象外边的世界可以大到它想象不到。
在电影《一代宗师》里,也说到了练习武术的三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当真正见到一位高手的时候,才会真的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有种被设限的感觉,也感受到,过去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 。“见天地”也是为了弥补“见自己”,这是一个反馈成长的过程。
2.严禁的治学态度,绝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每个动作背后的机理和起源。也不能为了追求酷、时尚就闭门造成、异想天开。
3.有种被动的感觉,把自己的成长完全依托在了外界,如果不是公司组织,可能就不会想这事,想着是随便练练就行了,这也是两次培训后给我到来最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