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口出发,做有温度的税务人——寄语新税干

这几天,税务大厅迎来了八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领导全部安排你们从窗口做起,预示着你们的税务生涯将从这里起航。看到你们刚到税务大厅窗口,对着办税指南反复默念流程,像极了年轻时的我——第一次坐在窗口前,手心攥出了汗,生怕说错一句话、办错一笔业务。

窗口是税务工作的“第一站”,也是最能锤炼人的“大熔炉”。今天就聊聊,如何从窗口出发,做一名让自己安心的好税干。

一、把窗口当“课堂”,先做“小学生”再当“答卷人”

窗口的每一分钟,都是学习的机会。刚上窗口时,别想着“快速上手”,先当好“小学生”。记得我刚接触发票代开业务时,师傅就教了三次,我还是记不清“个人出租房屋与单位出租房屋的区别”。后来我的师傅把流程写在便签上,让我贴在工作台前,又带着我看了10多笔实际业务,才慢慢开窍。

现在,你们面对的业务比我们当年复杂得多:数电票的申领、跨省报验登记、留抵退税审核输入、社保业务的模块……每一项都藏着细节。比如纳税人来办“误收多缴退税”,光知道要填《退(抵)税申请表》不够,得问清“是计算错误还是政策调整导致的多缴”,得核对“税款所属期是否在追溯期内”,得提醒“退库账户是否与纳税人名称一致”。缴费人办理社保,得问清是单位还是个人,是交社保还是医保,还是提醒缴费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书本上写不全,得在窗口一笔一笔练,在纳税人缴费人的提问中一点一点记。

记得,我刚来大厅时,师傅就曾经对我说:“窗口有三面镜子——纳税人的表情是‘反馈镜’,业务系统的提示是‘纠错镜’,师傅的操作是‘示范镜’。”遇到不会的业务,别硬撑,诚恳地说“您稍等,我请师傅来帮您核对一下”,不丢人;办错了业务,及时道歉补救,把原因记在笔记本上,下次不再犯,就是进步。纳税人要的不是“从不犯错的神仙”,而是“愿意把事情办对的实在人”。

前不久,五号窗口的小杨在窗口为一个事业单位办理社保费申报时,误把“从现金扣款”选成了“从单位基本户扣款”,导致操作出错。她发现后红着眼圈追出去道歉,并在下班后及时向师傅和大厅主任汇报整个流程。后来,主任在得知整个情况原委后,与业务科室对接后,想出了补救措施,并对小杨的工作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经过小杨一周的努力,与单位的阿姨不断地沟通处理后,问题终于解决了。前几天,那位阿姨再次来办业务时说:“这姑娘虽然犯了错,但比那些冷冰冰说‘办不成’的人强百倍。”

窗口工作,不怕出错,怕的是不认错、不改正。

二、把纳税人当“老师”,在“听懂话”里练出“真本事”

窗口的对话里,藏着最真实的需求。纳税缴费人来办事,很少会“按教材说话”:企业会计可能急着赶火车,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混着“未开票收入”“进项转出”等术语;有人带着情绪来,说“你们系统又出问题了,我昨天报了三次都失败”。

这时候,“听懂话”比“会办事”更重要。

去年冬天,一位大爷来办理灵活就业医保缴费,在窗口缴费后,去了医院买药,发现医保卡还是不能用,这样导致治疗他的慢性病药物,无法在医院购买,心情十分焦虑,来的窗口后,大爷的言语中有些冲。窗口的小李没有直接说“我的业务办完了,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又问了“大爷,你的医保缴费是银行代扣的吗?“聊着聊着,摸清了这次补交医保的原因,可能是银行卡的金额不够,上个月没有扣成功,导致医保卡被锁。于是告诉大爷:”您今天缴费后,三个工作日医保就会记帐,再耐心等一下就好。“大爷临走时说:“谢谢你,还是你们懂我们老百姓的难处。”

“听懂话”的背后,是“换位思考”。纳税人说“系统卡了”,可能是不会操作“扫码登录”;说“资料太多带不动”,可能不知道“电子税务局能上传影像件”;说“跑了三趟还没办成”,可能是前两次的工作人员没说清“复印件需要加盖公章”。

你们坐在窗口里,看到的是一张办税指南,纳税人站在窗口外,面对的是一整个陌生的流程。多问一句“您是第一次办这个业务吗”,多补一句“下次可以在手机上提前填好信息”,就能少让纳税人跑一趟路、多一分顺心。

三、把规矩当“底线”,在“有温度”中守好“铁规矩”

窗口工作,既要“暖”也要“严”。有新人问我:“对纳税人态度好,是不是就得‘灵活通融’?”其实不然。去年有位纳税人来办“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资料里少了“资产总额季度平均值证明”,说“我公司就3个人,肯定够标准,你先给我办了,回头补上”。小张笑着说:“您看这样行不行——我先帮您查系统里的申报数据,要是资产总额符合条件,我先帮您预填表单,您下午把证明送来,咱们再终审提交,不耽误您享受优惠。”既守住了“资料齐全”的规矩,又给纳税人留了方便。

税务窗口的“规矩”,都是用无数教训换来的。虚开发票的风险、税收优惠的红线、征管法的条款……每一条都不能碰。但守规矩不等于“冷冰冰”。比如遇到纳税人因特殊情况逾期申报,按规定要处罚,可先问清缘由,符合条件的走“不予处罚”流程,不符合的耐心解释“处罚不是目的,是提醒大家按时申报,避免影响信用”。纳税人能接受“有理由的严格”,却反感“没道理的刁难”。

我刚工作时,有位师傅总说:“窗口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纳税人感受公平的‘第一现场’。”你对张三“通融”一次,就可能让李四觉得“不公平”;你对偷漏税行为“心软”一次,就可能让老实纳税的人寒心。

守规矩,既是保护纳税人的公平,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清白。

四、把平凡当“修行”,在“重复里”磨出“真性情”

窗口工作,每天重复着“叫号、询问、操作、道别”,时间久了容易觉得“枯燥”。但你仔细看:早上来领发票的早餐店老板,账本上记着“今天给孩子交学费”;中午来办注销的个体户,临走时说“歇业后先陪老伴去看病”;下午来办留抵退税的企业会计,眼里闪着“这笔钱能发工资了”的光——这些琐碎里,藏着万家灯火的故事。

你们年轻人常说“要有职业成就感”,其实窗口的成就感从不在“办了多少笔业务”里,而在“帮纳税人解决了多少难题”中。当纳税人说“多亏你提醒,我才没错过退税时间”,当企业会计说“你们教的申报技巧,让我们每月省了两小时”,当大爷大妈说“现在办税比逛超市还方便”,这些瞬间,就是窗口工作给我们的最好回馈。

最后想说:窗口很小,天地很大

记得,我刚来税务局,也是在窗口做起,后来去了税源管理岗、人事管理岗,社保岗,但总觉得:窗口教会我的,比任何岗位都多。它教会我“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给纳税人”,教会我“在坚持原则中保持温度”,教会我“平凡的岗位上也能长出责任心”。

你们现在坐在窗口前,面前是电脑屏幕、办税指南、等待叫号的纳税人;但多年后再回头看,窗口前站着的,是越来越从容的自己,是越来越信任的纳税人,是越来越清晰的“税务人”三个字的分量。

从窗口出发,把每一笔业务办扎实,把每一次服务做暖心,就是在为“好税干”这三个字,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