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
为什么想要去看陈情令呢?最开始的源头完全是因为里面的演员加持再加上平时网上的各种八卦情感言语,然后恰逢最近辞职在家翻出了很久以前看了一半的电视重新开始来观看。
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男生与男生之间的情感,抱着花痴的心态去观看,到最后发现那不是,那是知己。以前只是在书本里面听到过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事,知道有一个词语叫做知己,也知道知己在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什么,也听闻过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叹,却终不能够去心领神会知己到底是什么,看到魏婴和蓝湛我好像就突然明白了,知己不是闺蜜,不是好基友。知己是棋逢对手,双方由衷的信任,双方彼此的欣赏;知己是高处不胜寒,无人能懂却独有他一人懂;知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简单点就是你想做的事情也正是他想做的事情。魏初见蓝,两人性格相差甚远,一人乐呵一人冷淡,但是因为一个酒出剑最终却打了一个平手,难逢对手却终于遇到对手,后面寒潭洞遇到先祖发现阴铁,共同承诺,后面放灯互相许诺,一生锄奸扶弱、匡扶正义,再到后面魏按照自己的想法帮助温情和温宁,在按照自己内心所认定的正义来做事,再到最后重生,他们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信任,不管对方是何人,都不曾有过怀疑,反而是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取长补短,共同的去解决很多的难题。他们的情感更加的纯粹,爱情固然美好,但是最后总是会被很多的杂质所侵染,但是这种情感却从来不会有杂质,他们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信仰也就是精神上面的。好的爱情可能也会存在这样的情感,但是人世间更多的情感却是往往到了最后没有情感仅仅剩下物质上和个人私欲的羁绊了,失去了最开始的面貌。本来想表达这样的情感可能事业上面会更容易遇到吧,毕竟因为相同的创业使命汇聚到一起,然后大家各有各自己的钻研,最后齐心协力攻破难关,齐头并进的去创造一件事情,最后发现也并非是这样子的,真正能够形成的是在大家有其他的个人想法1之前的阶段吧。太多的人都会因为自己的个人想法而最终导致大家相互之间越走越远,个人欲望越强,大家走的距离就越远,离开的速度就越快,当我们不再有个人的想法了却又会慢慢的融合回来。突然想境界不高的人会存在知己吗?转念一想,应该他们本身就不需要这种知己吧,或者没有想过知己,他们之间拥有闺蜜、哥们就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陪自己玩、能够听自己唠叨、大家彼此之间也存在于信任的这样一个人,而不需要精神上的共鸣,因自我的精神之脉都还尚未打通。真羡慕他们之间的情谊,而在结尾之处的分别直接插入现实中的自己,执念太深,总希望能够有人能够一直一直不分开,但是他们之间那么的共鸣却还是会说再见,让我的内心慌张,我们应该去如何应对人生中的不想分别呢?哈哈
电视还有一个让我震撼的是魏和蓝两个人的简单的行事规则,匡扶正义、锄奸扶弱。很简单的8个字,很多人却始终做不到,要么因为自己的个人私欲,要么就因为在位置上面最终迫于无奈,最终由善转恶,而真正始终坚持这个的却又并不是真的就是大家口中的正义。孰对孰错,孰是孰非,真的是坐在高位置上面的人说的那样吗?身处高位,作奸犯科,其实也不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说这个水就一定是平头小百姓呢?那个掌握重权的人不是也可以成为覆人民这个舟的水吗?民间英雄亦多,处低位却让他们更好的保持住了自我的本心,去更加单纯的按照自己内心里面的善念去做事。这些小百姓他们的思想更加的纯粹,好便是好,坏便是坏,他们像苦行僧一样的在这个世界上面去修行,去度化他人,就像拿着一盏灯在黑暗中开疆辟土的开拓者一般,潜心按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前进,不被外界所扰乱,《阿Q正传》里面的阿Q就是这样简单的人生行事逻辑。江澄、各大名门世家和魏婴不由得就像是这样两个版本的真实写照。可见做善事不一定非得处于高位,处于高位是可以做更大的善事,却又可能因为高位而做更大的恶事。
他们的誓言让我想到仙剑奇侠传里面李逍遥的誓言,也是跟他们的相似的誓言,要做着对这个社会上有益的事情,那个时候他们青春活泼、充满朝气,他们对未来充满想象,总认为未来一片光明、美好,最后时光荏苒历经生死、物是人非,也像江澄、魏婴、师姐三个人之间的命运,也像小时代里面那一批人的命运,你曾说过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也像学社那样子的存在着,我以为我们会一直一直走下去,我们一群人会拥有什么都穿不透的凝聚力,但是只能够说是太年轻了未去预测未来会有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总以为着离开就是回归,却不曾想变成了古代的离乡就是再也回不到故乡唯有漂泊的慢时代。
以前总说大家都在追着看的电视剧,要么就是演员的颜值、要么就是花痴一样的剧情,总是觉得是在浪费着时间,总是在自动的排斥着,但是却是这些无谓的东西给我们传来了更加简单的普世之道。以前有一个老师说我们人生的终途是回归到玩屎都会感觉到快乐的孩童时代去,身上的戾气太重,等到真正的放下了就又回归到那样一种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