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客厅大声训斥女儿那幕,比我看过的所有恐怖片都惊悚,简直快要在影院哭抽过去。
有网友评价上面剧照: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这张,感觉这种伤心的表情一定在我的青春出现过。
是的,《狗十三》是一部会让你回想青春的影片,可能不那么美好。
王宝强曾经说《士兵突击》像有人摸着他的心写出来的;看完《狗十三》,我的第一反应是:谁在偷窥我家生活?
对一个陕西人来说,真的代入感太强。
果靖霖的关中话不怎么地道,也因此能有小小间隙抽离出来那个世界。
我的父母从没对我动过手,相信这是他们为人子女时吸取并践行的教育之一。这一点,每每想来都十分感恩。
但仅仅不打孩子就是合格的父母了嘛?大声呵斥对方、摔碟拌碗争执、跟爷爷奶奶争执,每个人都不遑多让,当下都是人形火箭筒,等不及要发射自己的怨气、怒气,周而复始,岁岁年年。
万一我跟父亲产生了争执,哭是万万不可的,会加重父亲的怒气,就是片中主人公被训斥的不懂事;摔门更是后果严重,片中爷爷那种对门狂吼你摔什么门,你给谁摔门(片中爷爷也是暴脾气,想来年轻时父子关系也是打一巴掌给颗枣模式);奶奶如片中奶奶温暖慈爱,但隔辈再亲,也要倡导家和万事兴,做好吃的给你当父女之间的说客——以单方面劝女儿给父亲认错,先打招呼为第一原则。
所以,成人后,我对所有情绪反复无常的人(不论是室友、同事、合作伙伴等等)第一反应是逃离,且有本能感知,大概接触发现一次就开始生理恐惧,在这方面的不安全感阈值特别低。同时悲哀地发现,即使我诸多压制,自己也成长为一个情绪易怒暴躁又敏感的人,如同我的父辈,只是我没有选择向他人宣泄,会找途径自我消化,比如写日记比如暴饮暴食比如观影大哭。
我的另一位小学同学,跟李玩更像,养了一条唐狗,朝夕相伴。某日被母亲因钱卖给狗贩,他跟父母哭闹,恶语相向,成为乡邻同窗笑谈,对,是笑谈。大人们都说他不懂事,不过是一条狗而已。他父亲的教育理念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作为家里3个孩子中唯一的儿子,承载着全家的希望。他后来有变得懂事吗?我不清楚,只记得大学时跟共同好友聊天,那位女同学偶然谈起他,说他觉得没人理解他,父亲只会打他训斥他。女同学评价他“一直是个孩子,从未长大”。
他漫长的叛逆期一直持续到自己为人夫为人父。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结果毕业不顾全家反对娶了年少时的初恋,两人没领证就生了女儿,也不找工作,吃住都在父母家。媳妇天天跟他母亲吵架,他帮着媳妇吵,家里愁云密布。乡邻们也都以此为「榜样」,当然是坏的那种,纷纷告诉自己子女哪怕让自己老了喝西北风,也不要找个冤家在家里气人。
如果她妈妈没卖那条狗,爸爸也从不对他动手呢?他会有一个更幸福自得的人生吧!也希望在他的脑海里有一个平行宇宙,能过上梦寐以求的人生。更希望他能逆风翻盘,结束叛逆期和家长里短,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毕竟他曾是我们班上最聪明帅气的男孩子呀!
成长的一半是泪水吧!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嘛?」
见过太多面容模糊的大人,而忘了我们曾有那么激烈的青春。
但愿不被生活善待的「异类」能长大善待自己,不被我们不喜欢的大人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