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苦洲,学习是苦海,要用功学习就得刻苦努力;成绩的取得,就得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梅花扑鼻香。”
以前在学校,这类似的话是教学的标配,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那后来呢?
在要求孩子读书的时候,因为他对苦只可以忍一时,绝忍不了好几年,这已经成为当下学生学习不均衡与不上进的主要矛盾。我们就不得不利用利诱的方式,才能逼他们就范。然后只好告诉他们,要好好念书,以后才能赚大钱,也因此很多同学在努力念书的过程中,就只学会了一个字,忍。
只要忍过了,后面就幸福了。这句话成了后来人对奋斗中学生的深深忠告。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我们的学业,从一开始,就是老师帮我们设定的那个字:忍。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市面上会有那么多要增强孩子意志力的书籍。
人,是一种在心理上非常容易被潜移默化、很容易收到暗示的生物。其中,最有效果的一种方式,就是透过语言。这个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一个人常说的,以及常听到的那些话,可能会成为他自己的生命预言。
记得以前在家,我老妈总说我爸洗的衣服不干净,于是脏衣服总是我妈在洗。
也就是说:一件事,我们怎么去称呼它,往往也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思考它。
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哥们,经常考年级第一名,照这个成绩,他考北大清华都绰绰有余,而且考北京大学也是他的梦想,因为他的叔叔上了清华大学,总瞧不起他们家,他很想为家里争一口气,去考一直被称为“中国第一学府”的北大。
他是有这样的实力,但却常常说,北大不好考啊,我能考上南开大学就很满足了。结果,最后高考,他发挥失常,果真是上了南开大学。
有一句话说的很透彻:“我们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运,常常是我们的内在意识,花了很多年去推动的结果。”
所以注意你常说的那些话,它们可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现在流行于当下的减肥,会经常提到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可是,你仔细想想,像这种话误导了很多人,它简洁有力,朗朗上口,非常有利于传播,只要你听过一遍,很容易在人心里形成印象。
因为,“管住嘴”这三个字,有强烈的暗示性,他暗示着改变饮食的过程等于被管住的状态,让吃饭这件事,变成了被限制的、痛苦的,是需要你去忍耐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说法呢?
我们把管住嘴,换一个词,把“要你吃的更少”,而说成是“要你吃的更好!”
什么意思?你要知道,很多身材好的人,他们吃的东西在分量上一点都不比我们少,差别在于,他们吃的东西更精致,更多元。
就好像,同样是吃零食,你吃一大包冷冰冰,上面撒满调味料的膨化食品。和自己跑到厨房,放一把玉米,一把盐,再抹点胡椒,爆出一盆热乎乎又松又脆的爆米花,这滋味,是不一样的,里面的热量也当然不一样。
但是,你脑子一开始就被那句“管住嘴”给缠住了,之后了,你的想法就很难再转弯了。
所以,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去称呼他,往往也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思考它。
因此,说回来,我个人不建议苦读教育。动不动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说法,把读书求知,和痛苦几乎就是绑定起来。可是,得到知识,得到能力,本身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是吗?就像我们打游戏,如果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攻略,或者得到了一个秘籍,能让我们的角色立马变强,这难道不会让我们感到很兴奋吗?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校园里,依然充满着把读书当作吃苦、当作磨练的比喻,而一旦我们的想法,被限定成读书就是一件辛苦事的时候,那么我们在要求小孩子读书的时候,就不得不利用利诱的方式,才能逼他们就范。我们只好告诉他们,要好好念书,以后才能赚大钱。
所以也就有了这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千古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变成命运。
一件事,我们怎么去称呼它,往往也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思考它,也就成就了我们日后的命运。
留言讨论: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最常说的一句话,再去问问和你相处最多的人,在他们听来,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又是什么。接下来看看,这两句话,和你的人生有什么联系,或者是暗示,你会发现很有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