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静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虚极”
如何从小小的一片树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正念觉知、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参禅悟道,升华自我——静也
一方清净的茶寮, 是绝佳的静心居所,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欧阳修主张“闲和、严静、趣远”的审美最高境界。
北宋理学家程颖的《秋日偶成》诗中写道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以静观的方法与四时万物沟通。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之为物”,其茶性和功效之一就是“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意思就是说茶性中,和,恬静,悠闲,洁净,韵味高雅使人感到宁静。
心不入静,茶则无品
“静”于道家
道家认为,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
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命。”
《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就会明白道,水静能映照万物,泥沙浑浊不能清澈见底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人静”,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
想追求融入到茶事活动中
徐祯卿《秋夜试茶》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茶之书记载
在茶道中的茶师的种种行为,则又是一个艺术的显现。真正的茶师是将艺术融于生活。在任何情形下,他们都必须保持心灵的宁静,保持话语的谨慎,而不至于破坏周围的和谐。完美处处存在,只要我们选择去认同。
第三节 “怡”
“怡”者,乃和悦、愉快之意。
放下即放下,何处来牵挂。放下即是心无挂碍。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有严格、繁复的仪式,而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它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在一起,各层面的人,出家人与在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茶道,并加以发挥拓展,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如文人学士饮茶,重在“茶之韵”,在饮茶之中,吟诗作对,修身养性,寄
托情怀,交朋结友;
佛家饮茶,重在“茶之德”,利用茶来提神,辅助参禅悟道
道家饮茶,重在“茶之功”,利用茶药用价值,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传说中的羽化成仙;。
王公贵族饮茶,乃追求“茶之珍”,好茶妙器,凸显尊贵 ,因名茶非一般人能喝,同时也是为了附庸风雅。可见。
茶道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要,是名副其实的雅俗共赏之道。中国茶道的“随意性”还表现在品茶方式的多样性方面。
中国茶人品茶时,可寄情于山水之中,可观月赏花,还可和其他活动相结合,如弹琴、吟诗、作画、下棋,甚至潜心读《易》。
第四节 “真”
“真”,意味着真理、真性、真诚,
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领悟“道”,实行精神的升华;“真性”是指品茶时表露真正的自我,无拘无束,任由思想海阔天空;
“真诚”是指茶人在品茶中坦诚相见,交流感情、沟通思想、理解对方。
可见,“和、静、怡、真”构成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茶道精神的高度概括,
日本茶道讲究:和静清寂
朝鲜茶道:清敬和乐,中庸思想进入朝鲜后又加入了“中正”的思想 韩国茶道加入中庸中正思想后,又形成了”清敬和乐“”和敬俭真”的思想
好了茶道就先介绍到这里
甦学茶舍 编辑晨峰 1530453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