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是美好的,如果选择居处在一个没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举一反三。一方面,原生家庭这个词现在已经被滥用,如果我们出生的地方算不上有仁德,那么这是我们没办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后天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做起,先做到有仁爱、品德好,从小处着眼去营造仁爱的生活氛围。
另一方面,现在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太深,90后00后这一代人情味变得越来越淡。邻里之间交流甚少,把热闹交给了网络。因而仁德不常见。可以先试着给邻里乡亲一些微笑。“出门如见大宾”,出门见到任何人都像见到贵宾一样,报以热情和恭敬。
最后,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仁德,周围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非君子,那么我们最好敬而远之,避免让自己被同化。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做不到长久地约束自己,做不到长久地处于安乐中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则是认识到仁的长远利益而实行仁。
举一反三。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能够正确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能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举一反三。我目前的理解是,应当喜爱的人最起码是心地善良、品德不败坏的人。应当厌恶的人与之相反,是自私自利、品德不好的人。有仁德的人能够正确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何为正确?我的理解是对待他人以为他人好为着眼点,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吹捧和宠爱。否则你的喜爱会摧毁别人,那样不能算正确。良师益友就是正确地喜爱别人的人。但是,有仁德的人,还会厌恶应当厌恶的人。我的理解是,孔子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节的学者,因此他不可能建议我们从言行上去表达我们内心的厌恶,他更有可能的是告诉我们,一个有仁德的人始终都要外圆内方,即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应当厌恶的人,我们也应当以礼相待,而在心里面要有自己为人处世准则,不做烂好人,同时对小人敬而远之。
简短地说,就是该爱的人要正确地爱,该厌恶的人也要妥当地厌恶。
另一方面,我们要做一个值得别人喜爱的人。心地善良容易,拥有良好的品德并不容易,所以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持续地修身达己是必要的事。记录六时书,是很好的觉察途径。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就不会作恶了。
举一反三。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做一个仁德的人,就不会起坏念头。而是时时都想着为他人服务。当一个人少了自私自利的想法,就有了仁德。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富贵就不会持久。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人始终都摆脱不了。君子违背了仁德,又怎么能是君子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举一反三。在这个信息不对称性越来越弱的时代,我们做个好人是最划算的事情。因为一旦你做了坏事,那么你的个人信息甚至老祖宗都要被网曝。你的一生,你的家庭都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因此,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财富和地位才是正道。怎么算是正当的手段?那就是你的言行符合仁德、符合正道,不做损人害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