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余烬。
我一直很喜欢仓央嘉措的一首诗,这首诗曾经触动过很多人的心灵,你肯定也听过: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心事过重的人,总是会更痛苦,我们都习惯被情绪困扰。
说到情绪我们常常会看到。一脸苦大仇深,什么事情都抱怨。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说都欠自己的。
其实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离苦得乐,寻求到内在的平安和喜乐。
心事过重的人,总是会更痛苦,我们都习惯被情绪困扰。放下内心那些过重的情绪,和我一起来探索更多的疗愈方法,迈向更轻盈的人生。
我想和你聊聊:情绪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如何拔掉自己情绪里的那根刺,以及我们怎样疗愈自己,收获爱和喜悦。
说到情绪,通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负面,情绪不好的人主要表现就是一脸苦大仇深,经常嫌这不好、那不对,不停地抱怨。
小鱼的姨妈命很苦,丈夫死得早,两个儿子也因病早逝,只剩姨妈孤苦一人。姨妈打算来到台湾找她姐姐,也就是小鱼的妈妈。
但小鱼的妈妈表示反对,但后来姨妈还是来了,不过茉莉的妈妈只是见了她两面,并且没有邀请她回家坐坐。
听到这里,我想你肯定觉得小鱼的妈妈很没有亲情。但如果你了解姨妈是怎样的人,或许也能理解小鱼妈妈的做法了。
因为姨妈觉得姐姐欠了她的,每次见面总会说,当年要不是你跑来台湾,我的人生不会变成这样。
姨妈的贪婪也让茉莉一家避之唯恐不及。每次见面姨妈都会开口要钱,但其实姨妈的退休金并不少,日子过得绰绰有余。
这次来了口气更大,说“你们一次给我一年的钱,不,还是五年的吧,谁知道你们家能有钱多久?”
姨妈可恨吗?可恨。可怜吗?也可怜。
她无法选择丈夫和儿子的早逝,更无法选择自己无知粗俗的性格。姨妈其实是命运的受害者。
可是,这个命运全是外界造成的吗?
我们不能苛求受害者,可是我们也必须要知道,能让受害者走出来的只有受害者自己。
小鱼的姨妈其实活在这样一种人生程序中,她总是以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情绪的基调就是悲情的、愁苦的,所以一直生活得很辛苦。
但我也见过太多相反的正面的例子,很多人也遇到的不好的婚姻,不对的人,孩子也出了一些状况,但是他们最后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把灾难变成了祝福,依然能过上充盈美满的人生。
并非所有的命苦,都是命运的不公,还有个人的选择。
为什么小鱼的姨妈明明也很痛苦,但却不想改变呢?
因为她没有意识到情绪的真相是什么,作为受害者,都觉得是外界的人和事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他们热衷于探究对方行为的不公和错误,而自己则沉溺在“受苦”中。
把焦点放在了抱怨上面,就会让真正的问题无法解决掉。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句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
因为解决问题意味着要改变自己,或是会动摇现有的安稳状态。
所以,绝大多数人宁愿继续痛苦,也不愿意做出改变,因为忍受痛苦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你只要呆在原地,什么都不用干。
但是这个人生课题,是逃不掉的,就算一时的侥幸能维持现状,只要内在的情绪不改变,类似的情境还是会发生——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强度,卷土重来,无止境的挑战你。
我们会越来越痛苦,既然如此,不如就从现在开始积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次困境。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的各种不幸,但我们可以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因为发生的事最大,任何人都无法改变,那么不如省下自己的能量,把能量放在解决问题上。
一块巨石挡住了你的去路,试着去撬动它,但是它纹丝不动。
你可以一天到晚对着这块石头抱怨、咒骂。但你也可以想办法绕道而行,或者找炸药炸掉它。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障碍,很可能就抱着它哭诉;但如果你把它当成垫脚石,那么就会想办法超越它,甚至锻炼肌肉,准备攀岩!
这种转变只在一念间,但这立刻就能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内在有个既定的议程和脚本,希望事情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进行。未来是由当下的心念造成的,心想事成还是听天由命,都取决于你。
当然改写人生剧本不是那么容易的,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想要幸福,就不要在亲密关系里太计较对错;
如果想要成功,就可能学会放弃一些原则;如果想要优越的生活,就要付出一定的辛苦。
当人生困境出现的时候,我们第一个要去面对的,不是外境,而是我们内在的情绪模式。
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往往真的很难控制住自己。
亲爱的,这没关系,最佳的人生状态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它们。
人在极度委屈、愤怒和怨恨的时候,需要先处理情绪,拔掉自己情绪里的那根刺。
我坚持的一个观点是:
我们生命中的困境,让我们痛苦纠结的人、事、物,真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在原来就有的情绪感受带来的,我们只是找个身边的或是看得见的人、事、物挂靠上去,然后发泄出来而已。
怎么理解呢?我用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来解释一下: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创伤被讨论得比较多,确实,人在童年时候难免会产生很多被压抑的情绪。
在生命成长过程中,这些藏起来的委屈,会一直悄悄影响着你的认知和对亲密关系的态度。
举几个可能的例子来说:
如果小时候的你有过这样的想法:“爸爸妈妈很难取悦,我感觉不到他们的爱。我必须让自己有用,并且做很多事情,才能换取到他们的爱。”
那么长大后的你,在和另一半的亲密关系里,你可能就会有这种态度:“我的另一半不会因为我的本来地样子而爱我,我必须要用更多的付出来交换他对我的爱。”
或者一个人如果从小觉得父母让他很失望,那么他从此也很难相信别人,那么他长大以后,也会始终怀疑别人地承诺,经常感到自己被背叛、被辜负。
再比如如果爸妈重男轻女,偏心弟弟,那么姐姐在长大以后的生活中,就很容易负面的看待自己的遭遇,会觉得别人很容易欺负她,占她的便宜。
一个人带着这样的创伤长大,心里难免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会觉得父母也不好,几乎每个孩子都对父母有着他们没有意识到、或是不敢承认的怨气。
长大后,我们常常把这股怨气投射在亲密关系里面,把另一半变成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坏人”,很多关系都是这样被毁掉的。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觉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当生活中,有人触动我们负面地感受和情绪时,我们可以先放掉对那个人的批判,先来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绪。
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人生在世,我们避免不了受到伤害,遭受损失,这些都会让你变得愤怒和负面。我们该怎么面对?
记住这句话吧:“可以不原谅,但是也不要记恨。”
因为不记恨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只有这样,才能化解自己心头的不甘、遗憾、痛苦、悲伤。
如果你遭遇一段不好的关系,不要因为记恨,而全盘否定你和对方的一切过往,那里面一定也有值得感恩的地方。
世界不是围着一个人转,生活就是有得有失。我们对于“过往的损失”,要试着心平气和的去接受。
当然这不表示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损失一再的发生;有时候别人不是故意要冒犯你,可能他只是想表达自己。
就算是故意的,不尊重别人的人,品德比较差,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
当初如果我没那么做,又或者是做了什么,事情就会有所不同吗?不必这样愧疚自责,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干预的。
重点在于,负面情绪来临时,试着与它同在,感受它,接受它,不要受制于它。
你不被负面情绪驱使,就不会赋予外在的人和事伤害你的权力。
其实每个负面情绪背后,往往藏着前进的垫脚石,看见它并超越它,你会收获生命的礼物。
情绪自由的人,不会被控制。
大多数的人,尤其是为人父母,很容易发生这种“控制”孩子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资格“管”孩子,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含的优越感,那就是:我知道的比孩子多。
面对亲人的控制,一开始我们总是想要迎合对方,虽然不高兴,但不愿意发作,就隐忍下来。
但是那股怨气,逐渐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的冲突就是高强度的、惊人的。
请你一定要意识到,一切控制的目的其实都是“遂己愿”。
如果你是被控制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被某一个人控制,那一定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图。
我并不是在苛求受害者,而是因为只有当你希望得到些什么,你才会被人控制,比如说你希望他爱你、你希望他快乐、你希望和平、和谐,或者是你不想制造冲突。
如果你是控制的人,当你发现自己在控制你爱的人,效果却并不显著,反而把双方关系弄得更不好之后,你是否愿意学学优雅转身、得体放手?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迷思,我们的幸福要依赖另一半来给我们。
我们习惯把目标放在喜欢恋爱的感觉上,依赖对方能带给我坠入爱河的感觉,而忽略了两个人适合在一起的其他考虑;
我们妄想能改造对方,让对方能像当初那样爱我;
我们期待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童话生活,但实际上所有的关系都有低潮期,长久的婚姻里也需要双方的包容,接纳,甚至忍耐。
只有看清这些迷思,你才会明白,你无法依赖任何人来“提供”给你幸福。
你必须去寻找自己的“一手幸福”,一手的幸福就是不依赖他人而获得幸福感。
这种幸福是情感上能够自给自足的快乐,做一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成年人。经常会有很多读者来找我咨询情感问题,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嫁给了一个“不对”的人,但是因为有了小孩,所以无法轻言离婚。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女性,只不过有的人因为有婚姻、孩子等各种责任,他们选择不离婚,熬过痛苦的几十年,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夫妻两个人熬成了“老来伴”。
也有很多人选择咬牙分开了,独自带着孩子开始新的生活。
其实这个婚到底离不离,没人有资格给出答案。
重点是身在困境中的当事人把焦点放在哪里。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在精神上独立起来?
多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不把心思放在另一半身上,把眼光收回来,不去找对方的茬。
不要陷在情绪里面胶着、纠结,把自己的身体顾好,存一些钱,找到自己精神喜悦的独立来源,确定自己要的是快乐幸福,而不是一出又一出的滥情戏。
至于选择了离婚的人,当你被迫离开了婚姻,有一段时间会非常迷茫、痛苦,有一种顿失所依的感觉。
但是,不要去通过“立刻找到下家”来补偿自己,试着能够开始自己一个人享受这个世界,这是一个人这一生需要学到的重要功课。
情绪自由的人,不控制别人也不被别人控制,在精神上独立,自己的快乐由自己选择。
人生模式就是由我们的情绪习惯而产生的。面对情绪唯一的方法,就是与它同在,看清它的真相。不沉溺在情绪中,把它当成垫脚石而不是障碍。
最佳的人生状态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我们能够很好地应对它们。那些委屈、愤怒和怨恨有它的根源,与他们好好和解,不要将创伤投射到将来的关系中。
在任何的关系中,只有摆脱控制,才能收获爱和喜悦。
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其和外境以及其他人不断地搏斗、争执,不如回头看看自己,为什么我会困在这个情境里面?
希望我们内心的那盏灯可以始终照亮自己,钥匙也许就在你手里,或许,你一直以为囚禁着你的大门,其实根本没有锁。
做情绪的主人。从容面对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