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重温经典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这一直是作者比较喜欢的一部剧集,可能是源于儿时的兴趣,对历史剧和侦探悬疑题材比较喜欢,当年这部电视剧刚播出的时候,饶是追了一段时间。当然,毕竟是剧集,故事情节比较写的比较曲折,人物的描写比较脸谱化,还好在梁冠华这位话剧演员的精彩演绎之下,的确是大放光彩。十余年的光阴,故事中细节已经逐渐淡忘,再次回看,感慨颇多,尤其以历史学、经济学等角度再度思考,又有了另一番韵味,已经不是当年只有那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的打趣般的笑谈了。
这部剧中其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梁冠华这位老戏骨,还有一位武则天的扮演者吕中,当年感觉老了一点,柔弱了一些,不太像那个铁娘子般的女皇帝,在之后的影视剧中也出现了一批批的武则天,反观细细比较之下,吕中的武则天应该是最接近历史中的一位了,由于篇幅的原因,其他几位就不在此赘述。一直有一个疑问,应该说是从小的困扰,一个女人怎么能够做上皇帝,而且能够执掌大唐天下21载。其实这个疑惑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这几代人,其实还是深受明清儒家传统的影响,尤其是朱熹的儒家理学,三从四德仿佛成为了我们对古代女人认知的唯一标杆,其实这些都是在近几百年才被帝国统治者纳入主流思想体制,并竭力推行的结果。武则天是远在1000多年前的一位女性,虽然也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但那时儒家的影响远远没有宋代以后大,当然也不是唯一的主流。
唐太宗晚年,纳了个才人,武则天,她后来又成了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前后两次入宫先后嫁给父子两代人,这在中原看来纯属乱伦,禽兽一般。但是如果转换一个视角,看中国组成部分的另外一部分---草原,在草原上,这是个很正常的习惯,父亲死了,儿子就可以把除了亲妈之外的父亲的各种夫人给娶了。比如王昭君,就曾经嫁了祖孙三代(颠覆三观吧)。这样一种婚姻制度,是跟草原上的财产继承制度直接相关联的。实际上,自然形成的任何形式的家庭结构,都是与财产继承和保全的制度相关,中原也不例外,只不过草原和中原的财产形式不一样,保全的办法不一样而已。 草原上女子的地位也远高过中原,人们都习惯了女人会很强势。比如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就是这样,那可是有名的泼辣,绝对是悍妇级别的(这里并没有贬义),在她的管教之下,杨坚一辈子都没敢娶小老婆,胆敢偷个腥,还被独孤皇后追过去把情人乱棍打死,所以人们也没啥不适应的。武则天在唐代命运起伏,最终居然能够成功称帝,这里面可以看到大唐王朝深处的草原底色。
武则天执掌大权之后,她知道原有的关陇贵族肯定不会支持她的,所以她放弃关中,迁都洛阳。武则天一朝又开始大规模地开科取士。但是在武则天的时代,印刷术还是没有发展起来,知识传播成本仍然比较高,能够参加科举的人多半还是贵族出身,可是只要是贵族,就还是不会特别听皇上的话,皇上就又得提拔一些对自己有着高度依赖性的、会很听话的人,来约束无论是哪里的贵族。所以在武则天时代,有一些很有名的酷吏,像什么周兴、来俊臣,他们都是出身无赖,对皇上有着高度依赖性,做事也没有贵族们的那种道德标准,各种没底线。最后皇上用完他们,又会很轻易地抛弃他们,再去寻找新的无赖来替代他们。
武则天在财政方面也有自己不同于前朝的独特之处,唐代初年一直建立不起来正式的财政制度,皇帝是靠各种权宜之计来维持中央政权的运转。这个情况,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其实是有好转的。武则天确实是一个狠人,一上台就开始清查税基,整顿财政,走的是建设正式财政的正路。到武则天退位的那一年,中央已经掌握了610万户口。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财政方面的才能,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往江南转移。唐太宗的时候,只需要每年往长安运上20万石粮食就够用了,但是现在,每年几百万石也不够。而运粮,又困难重重。走陆地,运费比粮价还贵,不划算,可见修铁路是多么的重要;在当年走水路虽然很便宜,黄河三门峡又是一个天险,根本运不过来那么多粮食。在唐代初年的历史上,就逼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皇帝搬家。
唐高宗的时候,带着武则天,有七次,从长安搬家到洛阳。一个原因是逃离关中军事集团的控制,另外一个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在长安,没吃的,只能带满朝文武搬到一个运粮食更方便的地方。武则天当皇帝之后,干脆就不回长安了,把洛阳改名为“神都”,就在洛阳执政。即使是在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之极,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唐玄宗也还是要不断地在长安、洛阳之间跑来跑去,开元年间,唐玄宗在洛阳居住的时间合计不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