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1】,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2】为之容。豫兮【3】若冬涉川,犹兮【4】若畏四邻【5】,俨兮【6】其若客,涣兮其若释【7】,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8】。
【注释】
1.善为士者:指得“道”之人。
2.强:勉强。
3.豫兮:豫,原指一种小动物,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之意。
4.犹兮:犹,原指野兽名,性警觉。犹兮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5.四邻:周围邻国。
6.俨兮:形容端谨、庄严的样子。
7.涣兮其若释:涣兮,形容融散洒脱的样子。帛书此句作“涣兮其若凌释”,郭店简本此句作“涣兮其若释”,考虑上下句式一律,以简本为优,据改。
8.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
9.今译:古时善于行“道”之士,微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他: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啊,像提防邻国的围攻;拘谨严肃啊,像是赴宴的宾客;融和可亲啊,像冰块缓缓消融;淳厚质朴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浑朴没有心机啊,像浊水一般。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静中,涌动暗含无穷生机?
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这一章,老子首先为我们画了了一幅有“道”之士的肖像画,以便让我们更好的辨识有道者与普通民众的差异。但这样的描白,却像是在说生活中的路人甲:胆小怕事,与人为善,纯朴老实,拘谨寡言......跟我们心目中仙风道骨的得“道”之士,貌似有不少差距。我们甚至可能会自恋地想,得“道”之士长这样,没啥大不了啊,我是不是也可以?真这样想,还是醒醒吧。
外在形象明显不是重点,老子只是想强调,有”道“之士是低调不张扬的,这是修为到了境界的返朴归真。他们的谨慎,是因为具备了无边的智慧,是源于对无常的敬畏,而不是来自对无名的恐惧。
一位知名企业家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您能否谈谈企业经营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我没有觉得我的企业已经成功了,它只是在成长的路上,我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准备着应对企业发展中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正是这样一种在旁人看来完全是谨小慎微的作风,让这位企业的掌舵者得以在风浪中护驾着他的航船安然前行。
2001年,在华为迅猛发展前景一片看好的时候,任正非却居安思危,在公司内刊上发文,名为《华为的冬天》,他告诫所有人,不要盲目乐观,做好过冬的准备。在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任正非如是说: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
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10多年过去,华为依然平稳发展,华为的冬天并没有真正来临,这样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审慎之心,连老天也得给几分薄面吧?人在事业顺畅人生得意的时候,最难得就是保持一份淡定和谨慎,有这样宠辱不惊的境界和智慧,有如此充分的准备,冬天来了又如何?瑟瑟发抖的,必定只是那些盲目乐观、临时抱佛脚的人!
所以外在形象,从来不是区别有“道”之士(简称智者)与大众的分水岭,重点在后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道出了智者的境界。当遭遇困顿时,有人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有人心灰意冷随波逐流,有人急躁冒失全无章法,只有智者才能保持冷静,在定静中看清局势而不至沉沦,最终找到出路;当周围安于现状,整体成长乏力时,智者则不断的自我更新,看似与众人一样安然居于稳定环境中,内在却涌动着无穷生机。
智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自满,他知道个体的局限,同时也懂得与宇宙的浩瀚连接。正是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够不断清理和更新,焕发新生的光彩。
有时候,我们不敢迈步,蜷缩于安全区,可能是因为害怕未知,这也是一种被动的自满,用自满阻挡探索和成长。因为恐惧,我们安慰自己要知足,我们与现实没有底线的一再妥协,犹如温水中的青蛙,被一点点消耗着生命,我们心知肚明,却往往动弹不得。因为新生本身也会伴随着痛苦,破除我执的痛苦。害怕痛苦的人,只能安于现状,让自己处于“盈满”,不愿意去接受变化,那厚厚的茧将自己重重包裹,看似保护,实则枷锁,永远没有破茧成蝶的一天!
前一章老子说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教我们把握早已存在的道。由于“道”之抽象难于理解,本章又给我们画出了善为道者的肖像,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照观摩,更便于效法智者。智者尚且不自满,还在“蔽而新成”,不断更新着自己的生命,作为普通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呢?
走吧,追随有道之士的步伐,去获得新生!
注:《道德经》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