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所困扰,因为不知道哪个职业未来更有前途,工作又遇到瓶颈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甚至怀疑自己,好像每一项都会一点,又好像都不够精通,毫无竞争力,因此陷入了一种困惑。
在公司读到思想研究院的文章《为什么方向只能大致正确,而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才有所领悟。
看这个标题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看多了文章讲“方向比努力重要”,“选择决定你的命运”,很难理解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仅仅说方向大致正确,而不是一定正确,比如以客户为中心,这不是毋庸置疑的吗?
文章中很明确的指出,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公司,未来的产业方向和技术方向也不能完全看清,做到大致准确就很了不起了;其次,在方向大致准确的情况,组织充满活力是确保战略执行,走向成功的关键。
还是很好理解的,大公司只是比小公司多一些试错的机会,很多方向都不是自己看清楚做的,而是通过收购或靠人力和财力做一些追赶。
对于公司而言,方向是公司的战略,未来人力,财力投入的领域,最终体现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上。
那么对于个人而言,没有方向也是不行,在人生漫漫征途中,个人比较的渺小,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浪潮中,才能游得更远,有两个比喻很好的解答了什么是方向:
没有方向的船,到哪里都是阻力。
人生就像拼图,没有方向就会铺的很大,但是却很难走很远。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一行工作经验1年,2年,5年,10年的工资能一样吗?所以,选择了方向,就选择了在一个方向上的时间的积累,我们最终想要的就是这个积累结果和价值发挥。
没有方向就没有积累,没有方向也失去了动力,更可怕的是方向错误。王安不能看到PC机替代小型机的大致方向而倒闭,柯达不能看到数字技术对胶卷全面替代的大致方向而衰落,Nokia手机王国不能看到iPhone代表的智能手机大致方向而轰然倒地,微软一直不能看清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致方向而苦苦挣扎,直到看到并抓住云计算的大致方向而重获新生。
但是,我们不是先知,大部分时候只是从新闻上唏嘘曾经的精英和专家做出的错误战略,所以怎么可能做到方向绝对正确呢?
我们目前生存的这个时代,去年还在O2O烧钱大战,没过多久就发展出了盛极一时的直播平台,到今年的新媒体、知识付费、共享经济,以及今天最火的AI。没有一项是人们能够预测出来的,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确定自己呕心沥血花费大量金钱请来的专家做的战略是绝对正确的。
对于个人而言,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都会面临专业选择,曾经特别火的专业,现在却无人问津,就像曾经宣称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这样看来,面向不确定的社会,变化极快的时代,似乎选择方向像是买彩票一样靠运气?很多公司高管、企业家都在反思、重新评估战略方向的作用。对于个人,当然就面临着选择方向时的恐惧,比如现在我很想投入Web开发或者Web数据分析方向,但是我就必须离职,重新找一份工作。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在问别人专业前景怎么样,希望获得肯定的回答,来增加自己选择方向的勇气。
引入文中几个重要的核心观点:
-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是这样定义“决策”的:“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至多只是‘似是与似非’中的选择。”
- 真正的战略抉择必然包含恐惧和不安。
- 为制定真正的战略,领导者需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做艰难抉择,甚至下赌注。制定战略的目标是增大成功几率,而非完全消除风险。
- 面对战略决策困局,出于避险本性,管理者往往依赖熟悉的工具,计算出企业发展方向。为提高市场份额或打入新市场,他们往往花数周甚至数月时间详细筹划,估算企业应对各项资产和能力投入多少,并测算长期成本和收入。这种战略制定方式非常糟糕。
部分观念来自,《哈佛商业评论》在2014年刊登了罗杰•马丁(Roger L. Martin)的一篇文章《如果你对自己的战略很有把握,那它可能有漏洞!》。
读完后我感觉到个人选择方向和公司制定战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伴随着决策,决策就伴随着风险,风险就伴随恐惧和不安。讲到这里终于引入另一个观点:组织(个人)必须充满活力。
既然方向不能保证完全正确,最多只能大致正确,甚至有的阶段还会出现偏差,但是我们还需要夺取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个人)充满活力就分外关键。不管到任何阶段,我的决定都不会是完美的,有了大致的方向,首要的一条就是先要走出去。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 林彪讲过一句话:战术有千百条,头一条就是肯打,离开了肯打,其他的全是白扯。理论玩得非常漂亮,天花乱坠,离开了肯打,一切皆空。成功最大的敌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立刻行动。对于一个容易犯官僚主义问题的大公司来说,立刻行动、肯打、能打就意味着组织活力。
-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其旗下的湖畔大学的讲课中,坦言:“大部分今天看来成功的所谓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偶然的被动选择,只不过是决策者、执行者的奋勇向前罢了。”,“其实回头来看,我们很多正确的选择都是偶然做出的。”,“战略是打出来的,已经总结出来的战略基本跟你没关系。”
- 华为从固网成功,到无线熬出头,甚至华为的终端手机开始主打品牌是D和P系列,到mate 系列的大获成功。很多的产品是在方向大致正确与大致不正确之间摇摆,之所以最后能走出困境,除了公司不上市、不贪婪更能熬之外,最核心的还是华为团队有持久战斗力,不怕困难,永远充满激情。
当然还讲了很多华为的历史,那些错误的方向和阶段性困难,最终引领华为走向胜利的,是靠及时调整,学得快、做得快、改的快,快的后面就是勤奋,勤奋就是组织活力。
对于我目前的困惑,就是在方向有所偏移的时候,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迈开步伐,踏出正确的下一步就可以了。勤奋并不意味着埋头苦干,要有活力还需要自己的善变。不能只在领导安排的,嗷嗷冲锋。更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自我批判,在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总结经验,收集信息,弥补最初方向决策上的不足。
虽然说勿忘初心,但是往往我们从事的行业还是职位和最初的设想都大相径庭,所以在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方向大致正确情况下,应变成为个人发展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有活力的个人?我的理解是,在一个决策完以后,做事情一定要快,培养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或者说把握更多的机会点。比如说想学数据分析,一直在纠结学习python还是学习R,冗长的决策过程导致学习效率和兴趣的极大消耗,最重要的是最终两个都没有学成,因为在纠结学哪个的时候,没学会感觉损失不大,其实损失的是你的时间和精力。在遇到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根据实际,哪个能解决问题就直接选择并使用是最快的成长。还要一类只有决策,没有行动,也是一种没有活力的表现。自己有方向了,不能只是想想,充满怀疑和承担,一定要撸起袖子亲力亲为,配置资源,主动学习,多动手,少抱怨,多付出,少说我怕,抓住主要矛盾,主动承担风险。
只有自己是一个具有活力的人,才能吸引一批同样具有活力的人与之共事。
最后文中的名言选的很好,与君共勉:
克劳塞维茨一句名言“面对战争中不可预见性,优秀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在和平时期一个也看不出来,但在战争时期是绝对管用。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的勇气”。在我理解,对于优秀指挥员个人,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勇气;但对于组织来说,前者是大致方向要正确,后者就是组织要充满活力。
对我自己,前者要学会储备,找准机会;后者要勇敢追求,并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