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儿时总是梦想快快长大?长大后又想回到小时候?是不是每个年龄段,只有在回望的时候才发觉它的美好。如今,转眼间已经到了30+的年纪。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倍感焦虑。然而焦虑并不能解决什么,我们只能在焦虑中冒雨前行,并不断探索遮风挡雨的方法。
30+,我们不需要只生活在朋友圈里的人
30岁了,我们需要精简自己的朋友圈。都说三十而立,我们没有在这个年龄参透人生,大多也都经历过一些折腾和选择,以前我们总是豪迈的想,我要尝试,要作,别人的建议是对,但不是我的,我要选择自己的路走,我要自己撞疼了再回头,也不枉费年少轻狂一回,以后回想也不留遗憾。然而这个年龄,你不需要任何忠告,你自己就是一本哲理书,讲起道理滔滔不绝两个小时不用歇气,你对未来更加清晰,你对选择更佳明朗。你知道哪些原本就属于你,哪些你努力也得不来!
生活中不乏出现这样的情况,每每我们翻看通讯录和朋友圈,都能看到有上百个联系人,然而关系密切时常保持联络的人有多少?在你危机四伏需要雪中送炭的有多少?不常联系,然而你确信无疑总有个人在那,随时让你感到似家人般温暖的人有多少?不得不承认,越长大,我们越孤独。30岁,似乎是一个你无法忽视的分水岭,我们开始精简自己的圈子。让生活简单的宠辱不惊。
“断舍离”是近期流行的概念。物质上的断舍离相对容易,精神上的可能会有些纠结。翻开装着上百个联系人的电话簿,除了亲密关系、朋友、同学、同事还有些是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人。从没有过交集的陌生人不会造成你断舍离的障碍。最让你纠结的不过是些曾经有过渊源,而今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你们可能半年都不说上一句话,更别说是打一通电话,最多在朋友圈里留个言点个赞,这种人仅仅生活在你的朋友圈里,你任何糟心的,需要雪中送碳的时刻,他/她都在你的生活之外,而如今想来这样存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生活着的城市,总有人愿意陪你坐在马路牙子上喝酒撸串儿,总有人跟你推心置腹,彻夜长谈,总有人喜欢跟你分享小秘密,总有人可以跟你一起张牙舞爪不惧异样的眼光,总有人能跟你一起上山下海,总有人可以一起疯、一起笑、一起哭,遥远的他乡,也总有人愿意接打你的电话,问及你的生活和当下,你们不常联系,偶尔在朋友圈里互动,却始终彼此关注,不经意的某时某刻便如亲人一样电话上聊几句…你看生活这般热闹,哪有那么多空虚和寂寞,等着朋友圈里熟悉而又陌生的你来填补呢?
30+,你该认清自己,不被别人的言语左右
此前工作的一个公司,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刚刚入职没多久,部门的一个姑娘便提出离职。我们紧紧相差三岁,起初,我以为是对我有意见。沟通安慰之后度过了短暂的平静时光。不久便再次提出离职,那架势有种一天都做不下去的感觉。
我问及原因和未来的打算。姑娘说:“已经在公司一年了,要么升值要么加薪,什么都没有还经常被骂,领导说什么都做不好,从来没有一句表扬和鼓励,自己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满满的负能量,年纪轻轻却总是感觉被逼的早更了”。我忽然就想起了初入职场的自己,甚至工作之后的若干年,我都还如此在意旁人的评价和言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会让我这颗玻璃心瞬间破碎。那时的我跟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未来计划这件事,我不想过多评价,它一定基于目标和努力。我只想说说我们该如何鉴定和对待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评价一定是真实客观的嘛?如何不让自己受其影响?
曾经有个人,接触几次之后的某一天突然说:“你最不会搭配衣服“。
后来有机会一起共事,某一天他忽然又说了一句:“你会穿衣服,搭配的好”。
从这个小小例子就能看出,这就是人的评价,我想当事人自己都忘了曾经说过的话,你说你要信哪个说法呢?哪有那么多客观呢?别人说什么,自然受当时的环境、心情或者目的的影响,可以今天说你行,明天说你不行。而你不要急于否定自己,你要对自己充分了解。深入剖析,对于工作上和生活上的能力及自身性格优缺点,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你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擅长什么? 面对别人评价时,你知道哪些是客套,哪些是礼貌的恭维,哪些是恶意的贬损?这让你在面对恭维时不会盲目得意,面对贬损时不致于妄自菲薄。因为你心里有杆秤,好的建议感恩接纳,错误的评价只需一笑而过,没什么值得放在心上。你有自己的标准。
30+,你该丰富自己
互联网的出现高频高效的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它更快捷更方便,是我们出现问题寻求答案的首选工具,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它在无意间把我们带入一个追求速度和数量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甚至依赖互联网,以前一天不用手机会感到焦虑,现在是没有网络会感觉与世隔绝,手机也只是个媒介。互联网使信息快速更替,从每个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不断迭代的产品就能看出,我们每个人都紧张兮兮的紧追它的步伐,还总是担心被落下,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最传统的精神滋补的方式--读书。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甚至算不上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因为我没有在困到不行的时候逼迫自己把书看完;没有勉强自己去完成一个挑战;没有给自己定下一个高难度的目标,只能还算是一个还比较上进的人,上进的原因是我始终有一种危机感:第一,年龄恐慌,不计后果尝试各种可能的机会越来越少;第二,实现财务自由的压力;第三,迅速发展中,知识匮乏的焦虑。
我不知道能让你感到焦虑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对我来说,是我一想到自己30岁了,为什么还是看上去很无知。新事物不断涌出,而我还了解的太少。要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己不断的增值,需要我们持续的沉淀,而沉淀的方式无非是外在和内在两个方向。外在提升的方式很多,学习一门语言,一项技能,工作上纵向深耕某一领域,甚至是培养一种兴趣,健身、画画、乐器、舞蹈等等只要你想做,内外兼修且速见成效。而读书恐怕是最耗时且常处于无形之中的内在培养方式,很多时候你很难发觉,更不知道如何运用。不过,我想说真的不用担心,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套用一句鸡汤:“你想要的,老天都会给你”,只是这句话没说完,前提是你要配合老天不断努力,否则我不相信老天会知道把手伸向哪里。你读的书虽不是工具,让你可以展示在别人面前,但是它一定体现在你的修养里,在你的接人待物上,在你的谈吐风貌里,在你的举手投足间。它让你沉稳,不盲目,让你思维开阔,思路清晰,评判有标准,让你脱离低级趣味,远离家长里短的琐事和俗气。
30+,你该把最宝贵的时间留给家人和似家人一样的友情
过滤掉生命中只是起到点缀作用的东西,把真正与己相关的留下,好好呵护和爱惜。你不是在对任何人负责,你只是让日后的你回想起来没有空留遗憾。
时间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越过越少,对我们的父母更是如此,我想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痛点,然而你无法做什么去违背自然界的规律,你知道那一天总会到来。我们从小被教育如何成长、学习、好好生活。似乎从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我是独生子,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家人和朋友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顾家重视友情。
坦白讲,有太多个夜不能眠的深夜,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离开了,我会怎么样?那时世界上就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连个至亲的人都没有,那种孤独是世界这么大,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叫做家。我在想我还有什么事情从未对他们做过?我好像没从给父母洗过脚,还没有带他们出去旅行过。我努力的回想,老妈身体不好,她常吃的几个药是什么?我想我有多少年没有跟爸爸深情拥抱过了,他瘦骨嶙峋的,我们俩人的骨头一定会硌的彼此生疼,那我也想使劲拥抱他。我在想时间过的让我害怕,我太想一家人多在一起了。
记得有一次跟老妈微信聊天,我告诉她给他们买了东西快递回家,老妈一如既往的唠叨半天不要花钱买东西,家里什么都不缺。我特别能理解,但我真的每次听到这种话都很生气。我说我能理解你是为我们着想,怕我们太辛苦,但其实这也是做儿女的快乐,就像你们为孩子付出感到快乐一样。其实换个角度想,父母不应该因为担心孩子负担重,就阻拦儿女为他们做些事情,这其实是在另一个角度剥夺儿女尽孝的权利。自私的讲,为父母做的所有事情,我真的不是觉得自己是在为一个家负责人,不要把这个事情说的那么伟大。我只是不想在我能做的时候没有做,以后想做的时候没有机会,我只是不想让以后的自己后悔,我想在以后一个人回想起来的时候,我可以说我尽力了,我想为你们做的我都做了,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想在你们的病榻前坦然的说:“虽然我没有给你们最好的生活,但是我给了我能给予的全部,我在你们能感受的时候把该做的都做了,我爱你们,你们可以放心的离开,我会好好过生活”。我们不要薄养厚葬。我想让自己的后半生都能过得坦然没有遗憾。每个儿女都需要父母给她们这样一个机会。
除了亲情,友情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弥足珍贵。很多时候它不是亲情却更胜亲情。那句话不是说,在你生命里5年甚至10年的朋友已然是亲人了,他/她会伴随你整个生命的长度。
如白岩松所说,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