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进补的季节,重视进补的老年人,早在冬季开始之前就已经为进补作准备了。有一位老人颇为得意地跟我讲,他泡了一罐好酒,用东北淘来的人参、山东淘来的鹿鞭、上好的白酒,泡了好几年。一到冬天,他便把这酒拿出来喝一些,喝完浑身热乎乎的。他对我说:“你看,我这药酒大补吧?补肾壮阳,冬天喝合适不合适?”
评价他这个进补方法,要分两个方面来讲。冬天补肾,这是正确的。《黄帝内经》上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冬季主闭藏,正是补肾的季节。肾在五脏中非常重要,是健康的根本,人的衰老,从根本上说是肾的虚弱。因此,冬季正是补肾、抗衰老、健体魄的好时机。
但是,补肾不能乱吃补品。药酒是中药的一种形式,但是药酒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有很严格的要求。药物和药物之间的搭配是一门学问,并非把各种大补的药材随便放在一起就能起到进补的功效。如果搭配不慎,可能反受其害。药酒的制作过程也有要求,药材在浸泡之前要经过一定的加工,药酒的制作时间、温度也有规定,如果自己胡乱制作,是不能保证药效的。
民间还有一个误区,认为补肾,就要吃和生殖有关的器官,如吃雄性动物肾、外生殖器才能补。这其实是有偏颇的,雄性动物的外生殖器和肾不能随便乱吃,而且很多蔬菜水果也有补肾的功效。特别要注意的是,冬季不适合吃肾脏。《金匮要略》云:“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千金要方》云:“十月勿食椒,伤血脉。勿食韭,令人多涕唾。勿食霜打熟菜,令人面上无光。勿食獐肉,动气。勿食猪肾,十月肾旺也,不令死气入肾。”如果在冬天吃肾,非但不能进补,反倒有害。
陈立夫先生活到了百岁高龄,他在《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中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继。祖母茹素,家中每日所费于买菜之数,仅一元之十分之三而已。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我亦无所谓,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这个做法符合养生规律。孙思邈说:“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可见,多吃素才是长寿之道。虽然很多肉类有进补的功效,但从健康的角度讲,素食要比肉食更有利于健康。冬季补肾,可以多吃一些有补肾功效的素食,比如栗子。
栗子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益气等功效,而且不像肉类那样油腻。在养生食疗中常用来补肾。《本草纲目》说栗子“治肾虚,腰脚无力”。《本草图经》说:“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可见栗子补肾的功效很显著。
冬季吃栗子,不需要拘泥于做法,可以把糖炒栗子当作零食吃,可以把栗子和肉食搭配,做成栗子鸡一类的菜肴,也可以用栗子面代替主食吃,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栗子面窝头了。传说当年慈禧逃难的时候,饥肠辘辘,一位村妇给慈禧做了一个棒子面窝头,饥饿难忍的慈禧吃了这个窝头,觉得无比好吃。回到皇宫以后,慈禧命御膳房给她做窝头吃。御膳房的厨师们一想,这棒子面的窝头多难吃啊,老佛爷当初是十分饥饿的时候,才觉得棒子面窝头好吃,现在还要给她做棒子面的窝头,那不得掉脑袋呀!厨师们急中生智,把黄豆粉、白糖、桂花和玉米面混在一起,制成了香甜面软、口感近似栗子面的窝头。慈禧吃了,果然赞不绝口。据说,真正的皇家栗子面窝头用的不是栗子,只是口感近似栗子面而已。但是这道菜传到了民间以后,很多人都改用栗子面和玉米面混合蒸煮的做法,味道香甜可口,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当作休闲小吃。
栗子面窝头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如果经常吃栗子,更方便的是做成栗子粥。栗子粥也有突出的补肾功效。民间俗话说:“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稀饭赛补剂。”进入冬季以后,饮食中的肉类增多,经常喝栗子粥调理,滋养脾胃,可以缓解肉食给脾胃带来的负担。
栗子和白菜同炒,是一道家常菜肴:栗子烧白菜。栗子不太容易消化,白菜中的粗纤维可以促进消化和排便。白菜和栗子同食,可以达到理想的进补效果。
除了栗子外,核桃也是不错的补肾食品。《本草纲目》说:“胡桃治腰脚重痛。下通于肾而腰脚虚痛者宜之。”民间俗语说:“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核桃和栗子一样,可以作为平时的零食食用,或者碾碎加入粥中,也可添加到各种菜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