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本心理学著作,初读感觉还好,读着读着就又觉得不懂了,这感觉就如之前读过的《遇见一个人》……
书之开始谈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关系”,一切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这个还好理解。
继而写到父母对孩子而言角色的缺位,以及导向错位导致出现系列问题。尤其是提到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发生转移,其中同伴关系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替代父母的地位,且他们相互依恋的方式特点是强烈而不顾一切——联系现实生活,感觉此讲可以很好阐释我们眼中孩子们的友谊现象,包括其“排他性”。
书中写到“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是那些正和我们进行竞争的主导关系,它们引诱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父母的关爱”。
深以为然。可是,我们该如何在关系竞争中获胜呢?我急切地往后阅读,想得到问题的答案,可又连着读了几十页,作者却引入了另一个话题:教养,是一种权利关系。
“专家经常会把“修理”问题的关键,简单地归结为孩子不听话、父母不称职或者缺乏教养技巧,然而,是父母真的无能吗?并不是,他们只是真的无能为力。父母真正缺乏的,是教养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爱、教养知识、专注力或者教养技能,而是教养的权利”。
“教养的权利,指的并不是武力或者强迫,而是指‘天生的教养权威’。这种天生的权威,来自父母和孩子恰到好处的同盟关系”——怎么办?我就是读到这愈发困惑了,该如何与孩子营造一种恰到好处的同盟关系呢?
书中所举事例,倒是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作者分析原因,我所读理解就是家长没有很好地看见孩子所需要的。可问题是怎么做就是“看见”了,或者说让孩子感觉到他被看见了?从书中我还是没有看到答案,继续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