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今天死亡,我会感到惋惜。因为我还有许多未知的使命亟待发现,亟待完成。
如果让我能够完成任务之后死亡,我会感到安然与欣慰。我感到我完成了我的英雄使命
-----我与死亡
歌德自言写作《浮士德》,“纵观人之欲无穷,而我仅能求寥寥。不能追逐放一边,从此不问是非”。
笔者写出这两条对死亡和对欲求的看法,是想与下文经济的内容形成对照。
财富,并不是面目可憎的丑陋东西,我试图给这篇文章埋下财富和“人品”的联系这一个种子。
实际上当今在生意场上打拼的老板们也后来购买大量书籍进行学习,如果能够提高学习质量,把广泛看书的事情放到青年时间来做岂不皆大欢喜?
货殖列传作为史记当中科学专著的少数几篇有名论著,带来了超于时代的经济认识,体现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历史精神。在这篇文章里,完全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论语•里仁篇所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史记认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即天下所有官农工商的活动都是为了利,他们追求最大程度的个人成就和社会成就的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个体的经济发展。
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治理的方法选择,最高明的方法是遵循利用人们心理本性,稍次一点的方法是引导它,再低档是教育它,再低档是制定强制规章规范它,最最失败的治理方法是与百姓竞争)
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们努力从事自己擅长的职业,并且乐于自己从事的这些职业。这就像水自然从高处流下,日夜不停息,不用号召他们就会过来,不用要求百姓就会下地干活。
人们只有酒足饭饱了,才有可能谈文化道德教育。“一单食一壶浆”的生活是不是一种自我嘲讽?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翻译:
没钱的人就得下苦力,钱不多的人就得想办法,钱多的人要看时机行行情(预测买进卖出)。这是基本规律。
致富的阶段,要看个人钱包的大小。一个人刚开始没有资本就要积累资本。有了一定资本就要想办法扩充资本。有了很多资本之后就要看时机行行情。从大的方向上阐释了太史公个人认为的经商阶段,这么看对每个平民百姓脱贫致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认清楚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之后选择恰当的行当投身商业。
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司马迁以为靠土地,以发达农业致富是最优秀的方式,靠经商致富次之。而靠鸡鸣狗盗之事致富是最卑劣的。
笔者看到传统企业的稳固和创收连年稳定攀高,诚然,耳熟能详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收不敌国有创收大户。传统生意是存在很多利润空间的,也许眼前所见,人们对难做的生意一拥而入,忘却风险的控制。其他两项不再详述了。
司马迁同时也给出了平民百姓脱贫致富的最佳方式,即以“末业”作为一种起步和开端,那么在太史公看来,经商就是很好的脱贫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