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宝宝快三岁了,有个特点就是性子急躁,遇到好玩、好奇的、不懂的,你不搭理他,他就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同样作为一个性格急躁的我,也许他身上的一切都是我的射影吧。我从小到大,做什么事都是着急办完,先不论质量,万事急为先。语速快、走路快,连吃饭都快。30多年的毛病也没怎么改过来,一直到宝宝出生,陪伴快3年了,发现他小子也是个急性子,没耐心,抛去遗传基因不说,我认为很大一部分都是我点滴的影响。
一、歇斯底里的吼叫。
“爸爸这是什么呀?”,我:……;“我画了个托马斯”,我:……;“灯笼的穗穗”,我:……他:“啊……啊……”,我:“呃o(︶︿︶)o……不可以叫,再叫打屁屁”,这就是我俩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出现这样的场景归咎于我要么在刷手机、要么在干其他事情,心不在焉、一心两用。后来我发现如果完完全全把时间给他,跟他一起玩耍,游玩,就没有这种场景了。他就会时不时说一句“喜欢爸爸”。好开森那。(*^.^*)。
二、急性子、没耐心。
拿着画板天马行空的画着各种小东西。这时候你没陪他说话、鼓励他画了一半,没成功,就用画笔啪啪啪戳画板。玩积木,看他没做好,我指手划脚的“指点”、催促,他一着急,哗啦一下把已经摆好的推翻。但如果你在旁边鼓励他,说:“好棒呀”。你认可他,画板就不会被袭击了,积木也顺利摆好了。
频繁出现这两种情况,跟我扮演中国式父亲有关,就是那种指令型的角色。我经常的口头语就是不听话爸爸打屁屁。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中国式家长教育理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权不容许挑战,孩子要做的就是服从、服从、绝对服从。孩子服从了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好孩子、乖孩子。但在美国家庭教育可不一样,在美国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父亲跟孩子对话,父亲首先都是下蹲,跟孩子目光平行,或者低于孩子,你就是让孩子从心里认同父亲是我的朋友,我们是平等的,不是我的上下级关系。
经过这久的观察,我的宝宝歇斯底里的吼叫也少了,如何陪孩子玩刷我总结了2点小经验:
一、时间完全属于他。
每天给他一小时,在这一小时时间里扮演玩伴的角色,心无旁骛的跟他玩耍,这期间绝对禁止做其他事、心不在焉,虽然他很小,但他能感觉到,就像我偷偷看手机,他就会说“爸爸不看手机”我:“呃ˉ﹃ˉ”。
二、不着急,有耐心!
不论你性子怎么急,也不能因为他没达到自己所要求就拿出父亲的威严,你要随时把他当成你的朋友,好好的去引导他,陪他一起玩耍的同时你也在成长,磨练了自己的性子。很多家庭的父母跟孩子有代沟,就是因为没把他当朋友,所以很多心里话不会跟你讲,这点我觉得从小培养很重要,如果现在培养好了,以后你们沟通就很顺畅,他会喜欢和你说心里话。虽然我也是家庭教育的新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探索、精进,我觉得这2点你没做到,你就没做好合格的玩伴,没把他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