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愿理你,因为你不懂孩子的心理,更因为不懂自己的内心动机,关键还不敢承认且反省这一点。
毫不稀奇的是,要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父母还可以言听计从,上初中的孩子可就难以“交流”了,也因此心理学家给这时期的孩子心理阶段起了个术语,叫做“青春期”。
其实这个术语标签对于解决亲子冲突是有用处的,因为用生理变化解释问题,要比用心理方式处理问题简单的多。好比处理身体感冒要比处理抑郁这个心理感冒容易的多。
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似乎亲子间冲撞对立不可避免,而且矛头大都指向孩子,果真如此么?
就我自己经验教训,以及咨询和观察到的许多家庭亲子关系,孩子不理睬或者冲突家长,根源更多要从家长自身找起来。
孩子学习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是家长挑剔与指责孩子的外在刺激源,很少有家长检讨自己做的不好,对孩子关心与帮助不够,无论是学习还是关系处理上,能讨论如何有效帮助到孩子。社会比较之下,人性自我价值保护特性就暴露无遗,家长也是如此。
常见情形是,家长逮住机会就对孩子滔滔不绝讲道理,“咱得好好学习”“你看看谁谁谁人家多刻苦”“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好成绩”“学习就得吃苦不吃苦那行啊”“我当年就是如何如何吃苦的”。效果如何呢,看看孩子那漫不经心模样,早就“无害化处理”这些大道理了。
其实,这些家长一旦作为旁观者,也会发现这样与孩子交流的害处,可是一旦事情涉及自己,就会理直气壮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仔细观察的话,家长喜欢讲大道理,孩子成绩乃至其他方面提高就比较难。我们当然可以对这些家长说明这一点,悖论就在于,心理健康的家长不需要别人提醒,需要提醒的家长由于心理健康程度较差而不会听进去,更不用说行动改进了。
对孩子讲大道理大概是每个家长都会做的事情,这是责任所在,原本不稀奇,但是要讨论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得进,或者说有时候孩子听得进,大部分却不接受呢。其实很简单,道理没有错,错在输出时机不合适,输出时候没有心理的配合。
举个例子,闲暇时候听音乐很享受,可是遇到火急火燎事情时候,再美音乐也是噪音而已。再例如初学开车时候,教练一旁指挥如何操作,都是正确的指导,可是在学员听来这都是无用的废话。
家长习惯讲道理,可能在于这是家长唯一能指导孩子的方法,却脑筋不转弯想不到孩子知道的比家长还多。柴静在《看见》书中有个采访,写的是西北地区小学生自杀事件,透露出高年级小学生就懂得爱恨情仇且为情所困,这就是心理现实而非家长自以为是的纯洁世界。
而那些聪明的孩子早就嘲笑道,“家长不看分数还能看懂什么呢?”看懂了分数也就有了评判与指责的理由,借题发挥自己的权利,对,就是家长权力的彰显机会。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越是容易抓住机会批评指责别人,借此打压别人显得自己有能力。
因此李克富教授说过,一个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家长,才会严格要求孩子。
由此可见,喜欢讲道理的家长,需要从“三个有利于”自我警醒:是否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是否有利于孩子今后成长,是否有利于自己觉察反省提高。
为什么孩子不愿理你,因为你不懂孩子的心理,更因为不懂自己的内心动机,关键还不敢承认且反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