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下来便有感知世界的能力,他们知道什么让自己高兴,并且会迅速摆脱不喜欢的东西。然而,随着与父母互动的展开,他们变得不那么强调自己内心的感觉,往往屈从于父母或他人的意愿。
父母要绝对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是许多人遇到问题时都会采取的办法,它可能后患无穷。根据孩子的真实需求作出回应,尽管既耗时又繁琐,但从长远来看,却会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细心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怎么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允许他们跟随内心的感觉,那么语言往往是多余的。实际上,言辞很容易扭曲真实的体验。我们只需要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要打扰他们的思考,不要迫使他们超越自己目前的状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逐渐学会自我反思的艺术。
当孩子焦躁不安时,孩子处于无聊中。父母第一反应是营救孩子,也营救父母自己。大多数父母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孩子变得充实起来。会思考是否打开电视、陪孩子做手工、或者带孩子去公园……这就会失去让孩子提升自主管理情绪的能力。父母不妨跟孩子说,感觉无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妨继续无聊下去。
孩子可能会失望,也可能会惊讶,但孩子会自己尝试去面对无聊,并找到疏导无聊的方法。父母如果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拯救孩子,就会对于孩子的感觉形成干扰,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感觉是可怕的东西,应该避免或转移注意力。孩子依靠一些肤浅的方式暂时克制住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学习体验它们的存在。
体验当下一刻的感觉,永远不会让孩子无聊。如果我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而不是急于填补他们所谓的空虚,他们就会充分地挖掘和感受。
如果父母教会孩子承认自己的感觉,即使它们使难以容忍的,那么孩子也会学到如何以健康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感受。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向孩子传达的信息却是,他们的感觉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家长还使用各种形式惩罚孩子的感知能力,迫使他们隐藏自己的感受,结果做出严重的反常行为。
如果允许和支持孩子忠实于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情感就会更完整而不会分裂。感受永远不会因为遭到禁止而消失,只会被扭曲,并且以异常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被压抑的感受会造成病态的人格,在情感之外的领域引起异常,比如做噩梦、胃痛或头痛、意识混乱等。
未经处理的情绪感受会发展成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明智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地吸收和代谢。我们在孩子童年时帮助他们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将来处理成人世界危机的方式。